分卷阅读22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随遇而安地在牢中住下,就是看管严密了些,而且每回进来送餐的人都不一样,用一种好奇、同情并夹杂着敬佩的目光过来瞻仰,他们仿佛在看一种命不久矣的奇异生物。
敢来调戏锦衣卫副指挥使的,他们敬他是条汉子,等上头定了他的死期,尽量给他一个痛快。
“这人真是盗神?看着年纪不大,武功也不高的样子。”
“盗神易容出神入化,天底下见过其真面目的不超过五个,其通盗术,诡计多端,不能轻视。要不是顺着地下钱庄的线索,也抓不到他。”几个锦衣卫正在闲聊,突然在暗处闪过一个黑影,他们却恍若未觉,以为只是烛火的颤动。
牢房深处,本来正在沉睡的娃娃脸突然睁开了眼睛。
朝廷和明教的锋,是从宝钞开始的。
谢玄不愧是谢家这辈的佼佼者,在了解了谢家与明教的渊源,借助师正的力量成为谢家当今家主后,便开始一系列动作。
他自小浸商事,又
悉官场,
锐地看到了大明朝最薄弱的地方——国库。皇帝暴
昏庸,极尽奢侈,并不
惜百姓,又宠信宦官
佞,朝中
派倾轧乌烟瘴气,贪墨成风,国库早就搬空了,去年差点连朝廷命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这样糟糕的财政,是断没有能力挽回宝钞颓势的,就像立在悬崖边的人,只要轻轻一推,就是万丈深渊,粉身碎骨。
第一环是令宝钞其贬值,使官府信用破产,失去民众信任,同时物价飞涨,百姓生活无以为继,底层小吏与百姓损失惨重。待民怨沸腾,动不安之时便可执行第二环,传播明教教义,广收门徒,积蓄力量,伺机揭竿而起。环环紧扣,步步为营。
大明朝这艘航行了百年的巨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要找对地方,便能令它船毁人亡。
就宝钞一事,最初十分顺利,如谢玄预料的那样,宝钞在其谋算下飞快贬值,人们见之弃之。
可渐渐地,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的态度:底层小吏和普通百姓拼命想要手,江湖人却暗中大肆收购,甚至恶意竞价,局势相当混
。谢玄见状意识到不妙,立刻派人追查,待查清时为时已晚,南京的地下钱庄被锦衣卫查封,首犯之一收监,另一在逃。
因为百姓见到宝钞仍然有价值,慢慢地停止抛售,或者本来想全部换成铜钱的变成只换一半。富豪之家高门大户的态度也随之转变,态度模糊,甚至由卖转买。
在一开始的恐慌和疯狂过去之后,宝钞价值居然稳定下来,虽明显低于原来,但好歹是稳定下来了。
这时,官府发邸报通告各路,皇帝驳斥了请废宝钞的奏疏,命百官朝议钱钞方略。
谢家密室,师正、谢玄及明教各首领齐聚,也在商议此事。
有不少人认为当及时收手,皇帝已经下旨,没必要再死磕。而且前期投入太多,应该适时止损。这时衡量货币价值,主要看粮价,他们为了使货币贬值,暗中作,收购囤积了大量粮草,使市面上
通的粮食大量减少。虽说起义造反要广积粮,但囤积的基数太大,几乎耗尽了明教和谢家全部的
动资金。
谢玄却认为应坚持到底:“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上通的宝钞
多,泛滥成灾,每况愈下,贬值是必然,我们不过是避坑落井,顺水推舟。”双方争论
烈,师正
仍未表态,示意众人安静,由谢玄继续。
谢玄早就控制住了朝中几位官员,言之凿凿:“国库空虚,皇帝圣旨不过一纸虚言,朝廷已无力回天。”师正最后决定继续原计划,谢玄暗暗松了口气,若是此事能成,立下大功,他便能在教中树立一定权威,前途无量。
朝廷中大部分官员与谢玄是一样的看法,虽然宝钞暂时停止了贬值,但他们没钱没粮也没想法,束手无策。
货币贬值有很多原因,其中涉及范围和领域甚广,错综复杂,简单解释便是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钱的价值多过了市场商品的总价值。其实宝钞贬值,朝廷本身要背最大的一口锅,正如谢玄所说,钱不够花就拼命印,财政策略有等同于无,这才导致情况愈演愈烈,暮途穷。
其实姚晨很早之前就警告过皇帝,可惜朝廷没有把一佞幸玩物的话当真——都怪那些小作坊出的彩小黄文,好在皇帝十分信任他,暗中做了许多布置。
国库确实空虚,朝廷也的确没钱,去年连百官的俸禄都发不出亦是真的。
谢玄的所有情报都没有丝毫错误。
只是漏了重要的部分。
既然去年朝廷无力承担官员的俸禄,那么他们的薪水究竟是谁发的?
答案是:皇帝本人。
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皇帝有钱,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若去掉国库呢?一般皇帝就很穷了,仅有些皇庄和内库,真相就是这么残酷。
国库和内库是不同的,国库不完全属于皇帝,应该说属于朝廷,相当于家族企业的财产,而内库才是皇帝的私有财产。去年官员的工资,就是皇帝自己掏的包,文渊阁写了张欠条,要不是老臣掩面而泣直称愧对先帝,皇帝差点要把那欠条装裱起来挂在书房。
事关朝廷颜面,知情人讳莫如深,本来朝堂四处漏得跟筛子一样,这消息却一丝都没透出去。
寻常皇帝手头的钱并不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