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这个……”看着手里的饼子,又看了看那小女孩,那男人一咬牙,将手里的饼子递了过去,“大丫,拿去吃吧!”
“谢谢爹。”那女孩两眼放光,双手接过了那块饼子,犹豫了一下,将那块饼子分成了两份,将其中一份给了站在一边眼巴巴看着自己的妹妹,“妹妹,这个给你。”那妹妹乖巧地点了点头,接过那半块饼子,两个小女孩狼虎咽起来。
看着家里的两个丫头,那男子轻轻叹了口气,子再这么下去,一家人恐怕谁都活不了。再向前就是雍城,那里可是附近最大的城市,男子已经琢磨着把大丫卖了,不需要多少钱财,只要给她一口
饭吃就可以。眼看着自己家的大丫虽然出身农家,但是容貌秀丽,小小年纪就已经是一个美人坯子,搞不好就要被青楼楚馆买走,以后可能就要倚门卖笑为生。一想到这个,他就不由得悲从中来,可是就算这样也没办法,就算在青楼楚馆倚门卖笑,也好过现在就活生生的饿死。
看着两个孩子吃完了饼子,男子和老婆摸了摸空空如也的肚子,带着两个孩子继续向那雍城走了过去,只盼到那里能够到官府开的粥棚吃上一口热粥,虽说那一锅粥里也没有几个米粒,可是总归是热水,里面也不完全是一粒米都没有。
一家四口在大道上蹒跚而行,没多久,远远已经望见那雍城的城墙,在城墙下面,则是一片黑的人影。一看到这场面,男子心中顿时一沉,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官府为了防止
民扰
治安,严
民入城。这城外无遮无挡,那么多人聚集在外,连管事的都没有,最容易发生作
犯科的事情。尤其是这样大灾年,搞不好就有那心肠狠的,半夜三更的将孩子偷了去,第二天再找的话就只能找到一堆啃的干干净净的骨头了。
一想到这个,那男子不由自主地搂紧了自己的孩子,就算卖到青楼楚馆也能活下去,哪怕是饿死在这里,也好过被人吃了。
一家四口远远的就停下了脚步,四个人犹豫着要不要过去,过去吧,就要承担风险,不过去的话,再往回走,一家四口都要饿死在路上。
就在几个人犹豫的时候,远远地走过两个人来。这两个人身穿了一身素青的衣服,手臂上
着一条绿
的丝带,看起来
明干练,行哦组之间有着那么一股子
气神在里面。
“那边的老乡!”远远地看到这男子的一家四口,那两个人就高声吆喝起来。
男子一惊,立刻搂紧了怀里的孩子。他早就听说这样的大灾年还有那趁火打劫的泼皮破落户,仗着有几把力气,抢人口粮银子,甚至欺男霸女,做尽了坏事,这两个人该不会就是这样的人吧。
一想到这个,男子就出了一身冷汗,带着两个孩子就想回头。
“别别!那边的老乡,不用害怕,我们不是那种泼皮破落户,不会害你们的!”那两个人大概是做久了这接灾民的伙计,一看那男子的动作就知道他想做什么,顿时哭笑不得地追了上来。
“你们再跑也没有用,你们身上的粮食吃的差不多了吧?再回去难道要饿死在路上!”另外一个人一边跑一边大声喊道,“放心,我们是观音台的人,要给你们安排一条活路!”听到那人的话,男子不得不停了下来,就像那人说的那样,就算他们跑,能跑到什么地方,还真的要不顾命,死在回去的路上?
“呵呵,这就对了。”那两人笑嘻嘻地跑了上来,对着那男子说道:“几位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唔,我们从吴家村来的。”男子犹豫了一下说道。
“吴家村?吴家村在什么地方?”那两人微微一愣,追问道。
“荣邱附近……”
“荣邱啊,那就应该是在三元县那了。”两个人中的一个点了点头,伸手一指城下人群的西侧,“你们到西面的人群那里去,那里有先生录人登基,你们一家四口听他们的安排就可以了,保证帮你们安排的妥帖。”
“哦,哦。”那男子似懂非懂,点了点头,按照那两人指的方向去了人群西边,那里果然有一名身穿儒衫的男子正在为众人登记留名。那男子报上自家的名字,那先生就给了他一块竹篾,竹篾上写着他的姓名,家里有几口人,嘱咐他拿好这块竹篾,到时候可以用这个领粥。说完之后,就安排人把他带进了那一群难民之中。
男子将信将疑地跟着走了进去,找到了一块空地安致了下来,安排他在这里的人对他说,现在这里还稍显简陋,晚上就会有人拿来竹竿麻布,稻草,给这里打个棚子,虽然不见得如何舒服,但是好歹能遮风挡雨。然后又带着这男子一家去到营地中间,那里支了一口大锅,几个健壮妇人正在那里生火煮水,见来了人,每人给了他们一碗热水。
男子喝了一口,发现这水里有一股淡淡的药味,一问才知道,这热水里还加了一些药材,可以驱瘟防疫,防止生病。而且这热水要多少有多少,可以随便喝。
一家四口在那营地里安顿好之后,到了正午时分,就有人敲打梆子,让他们拿着刚才分到的竹篾到营地中间领粥。男人带着一家老小走到营地中间,发现那里早已经支起了一只大锅,浓郁的米香味从那锅里飘了出来。
闻到这香味,身边的大丫二丫一个劲地着口水,看着那口锅,两双眼睛都要
出火来了。
第四百三十九章民心(2)那男子浑浑噩噩地端着手里的破碗,营地中间一长串的民已经排起了一条长队,一点点向前挪动。男子亲眼看到几名泼皮仗着身强力壮想要加
,或者强抢他人已经到手的米粮,却被一边身穿素青
,手臂系着绿
丝带的壮汉揪出来一顿暴打,然后扔在营地外面,据说要断他们一天的口粮。这一下杀
儆猴,顿时让
民里的躁动平息了不少,大家都是出来逃荒的,为的就是一口饭吃。现在眼看有了这个机会,哪里还会自己放弃这个机会,场上的秩序顿时好了起来。大家老老实实地排队,老老实实地领粥,好在人家准备充足,米粥管够,倒也不愁最后没有的吃。
那男子跟着人一直蹭到前面,好不容易轮到了他,当他把手里的碗端过去之后,那守着粥锅的妇人看了一眼他手里的竹篾,然后给他盛了慢慢一大碗热粥。紧接着他身后的老婆孩子也一人领了一大碗。
当他把那一碗热粥端回去之后还以为自己在梦中一般,原本以为来到这雍城能有一碗热水,里面有几颗米粒就已经不错了,说什么也没想到竟然会有这样的待遇。低头看碗里的粥,稠的可以入一
筷子而不会倒掉,里面还几块黄呼呼的东西,据说叫什么番薯,是有人从海外带来的稀奇玩意,可以充饥,很是能顶住饿。
他迫不及待地挑起来一块送进嘴里,顿时一股甘甜的味道在嘴里融开,饿了许久的肚皮在这香甜的味道下迅速倒戈投降,男子从一开始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直到后面大口大口地咽,样子比狼还要凶悍几分。其实不但是他,营地里的哪个灾民都是如此,端着属于自己的那只大碗吃的不亦乐乎,他的两个女儿和老婆也是这样,一家四口吃的呼呼声不断,就像是怕有人把这粥抢走一样。
把最后一口粥喝完之后,那男子心意足地摸了摸肚子,虽然没有吃到
,可是也
了七八成,自从闹了灾之后,这男人就再也没有吃的这么
过,就算是吃野菜树皮,最多也不过吃了个五成
。现在这一碗粥喝下去,顿时觉得浑身都充
了力气。
“各位乡亲,各位乡亲!”就在这时,远远的有几个身穿素青衣服,胳膊上系着绿丝带的人敲着锣走了过来。男人一看这几个人,立刻就留心听起他们说的话来。事情就是这样,男子一家逃难而来,惶恐无助,差一点就要卖儿卖女,只为了不被饿死。而现在,有地方落脚,还有人发顿热粥吃喝,眼看着就要有路可活了,这一切都多亏了这身穿素青
衣服的人,他心存
,哪里还不认真听他们说的是什么。
周围人也是和他一个心思,看到那些人敲着锣走了过来,立刻围拢了过去。那些人一看这些民围拢,立刻在原地放了两张椅子,有一个身穿素青
衣服,手臂上
着两
绿
丝带的人站了上去,向着周围大声说起话来。
那男子仔细一听,却发现那人是在传教,传的是什么‘观音台’的法门。道理说得通俗易懂,讲的都是兄弟友,邻里之间应该互帮互助,四海之内皆兄弟,周围的人听的频频点头,觉得非常有道理。再想到人家救济了自己一家,给吃给喝,当真就像他们说得那样,天下博
,兄弟一家,立刻应者如云。
那男子听的兴奋,又被那传教之人鼓动的脑袋一热,就请了一只符回家!这只符是用竹片做的,上面篆刻着一朵大大的莲花,据说挂在家里,每参拜,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而且,挂着这竹片的教中兄弟彼此之间应该互相照应,互帮互助,不分你我。
男子把那竹片请回家去,挂在了窝棚里的竹竿上,带着家里的丫头老婆虔诚地参拜起来。
第二天,那观音台又有人出来,说是城中大户有人要修缮围墙,每人两天给半斗粮食!顿时应者如云,这种时候,什么都是虚的,只有这粮食才是真的。每天有一顿稠粥可喝,当然不错,不过也仅仅是饿不死罢了,现在每天每人半斗粮食,那自然又是不同。有了这些粮食,虽然不说一家人能吃,可是也要比只有一顿粥水要强!
可是,这活计是那观音台拉来的,人家也不是什么都要,就先从挂了那竹片符咒的人家招人。那男子昨天请了这符咒,今天就得了这机会,跟着进城为大户人家修缮围墙房屋,两天下来,当他背着半斗粮食回家,看着周围那些羡慕的眼光,顿时觉得骄傲不已。等回到家里,看到自己老婆孩子兴奋的目光,更是觉得自己决策英明,领会了这竹片,连脯都比别人
得更高了。
从此之后,男子对那竹片十分虔诚,每祈祷叩拜,有那观音台的人前来传教,他也听的非常认真。
江、铭、河三省,这样的人物不知有多少,借着这次旱灾的机会,观音台大肆扩招信徒。信徒的数量滚雪球一般增长!本地官府有心要管,不过,观音台拿出大把粮食赈灾,又帮着管理灾民,防止发生更大的问题。再加上观音台的人行事低调,那些入门之人也没有做出什么过的事情,就是每
神拜佛而已,久而久之,官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