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丁国瑞先是给孟小冬把脉,又拿出西医的听诊器,仔细检查胎儿的情况,随后取下听诊器说:“脉象平稳,胎儿活动正常,无需多虑。”张云鹤说:“丁大夫,小冬已经怀孕七个月了,要不你开一副安胎药吧。”丁国瑞摆手道:“是药三分毒,孕妇还是少服药为好。也别给孕妇吃太多大补之物,营养足够即可,西医在孕产方面还是很先进的。等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联系西医院了,有什么情况直接送去医院里。”朱湘此时还没走,他听了这话,在周赫煊身边低声说道:“这个老中医倒不迂腐,还主动推荐西医。”
“要是所有中医都这么想,那就好了。”周赫煊无奈地笑道。
自北洋政府以来,就止中医开设学校,各大学府也
设中医科。四年前,中医界谋求将中医纳入学校体系,却因西医界的强烈反对而告吹。
从此之后,中西医之争就从学术争论,转而成为意识形态之争。双方互相谩骂,不看对方的长处,只逮着缺点疯狂攻击。
如今的西医也是很不完善的,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其实还不如中医,所以双方在论战中争得不相上下——可惜,大多数进步人士都支持西医、反对中医,导致中医在各方面遭受打。
丁国瑞给孟小冬做完检查后,又跟周赫煊聊起《大国崛起》。这位老先生思想先进,居然还有点国际眼光,一老一少聊得不亦乐乎。
可就在第二天,南方突然传来个消息,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有人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障碍案》,也即历史上有名的“废止中医案”。
这一提案,除了卫生部次长和两个参事弃权外,其余委员全都投了赞成票,可以说是一致通过。
中医界瞬间炸锅。
第295章【论战】天津,大公报社。
胡政之问道:“社长,如今中西医之争闹得全国皆知,所有报纸都加入了大讨论,我们《大公报》该持什么立场?”周赫煊笑道:“你是什么立场?”
“管他中医、西医,能治好病的就是良医,治不好病的就是庸医。”胡政之不假思索地说。
“哈哈哈,”周赫煊大笑,“此乃妙论,就这么报道吧。”胡政之无奈地说:“如果这样报道,肯定被人认为在和稀泥。”两人正讨论着,突然廖雅泉敲门道:“社长,丁大夫来了。”
“快请他进来!”周赫煊道。
丁国瑞拄着拐杖走进办公室,手里拿着几张稿纸说:“明诚,这是我写的文章,你帮忙发表一下!”卫生部那个“废止中医案”,实在做得太不地道了。
在没有一个中医参加会议的情况下,一群西医就通过了废除中医的提案,完全把国家机关当成斗争工具,把政令法案视同儿戏。
那些决策者,想过贸然废除中医后,全国的西医数量足够吗?医院数量足够吗?老百姓找不到医生看病怎么办?全国的中医工作者怎么办?全国的药材商人怎么办?全国的药农怎么办?进口的西药够不够医治中国人?
民国的那些官僚们,口号倒是喊得响亮,什么尊重科学、什么追求进步、什么摒弃腐朽……可作出重大决策时,却毫不考虑后果,经常是一拍脑袋就来。
这不,把主张中西医结合的丁国瑞都怒了,一把年纪还跳出来写文章反击。
周赫煊仔细阅读了丁国瑞的文章,老先生还算比较沉稳。他先是夸赞了西医的科学,又指出中医的弊病,然后再论述中医的可取之处,最后斥责西医的嚣张气焰。
周赫煊请丁国瑞坐下,笑道:“老先生的文章写得很妙,《大公报》同意帮忙发表。”丁国瑞气愤道:“西医这次欺人太甚,我等必须抗争到底!”胡政之安抚说:“老先生且息怒,此事还可挽回。”
“难啰,”丁国瑞摇头叹息,“卫生部的官员全是西医,利用政府权力来打我等中医,民哪斗得过官?”周赫煊笑道:“孙中山先生也主张民权嘛,这次中医界就可以试试这民权的力量。”
“也只能如此,”丁国瑞无奈道,“北平和天津的中医界、中药界,已经选派了代表南下请愿。”中医或许不给力,但中药材商人却很牛。
这次的“废止中医案”,完全就是在断那些药材商人的,他们不跳起来搞事才怪。
此事很快就从中西医之争,转变为政治派系的斗争。
国元老派是支持中医的,汪兆铭的国
改组派反对中医,而冯玉祥派系则持中立态度——卫生部长是冯玉祥的人。
最开始,药材商人串联全国总商会,以商界名义向政府施,想利用国
元老派的力量,攻击主张废除中医的汪兆铭改组派,从而使冯玉祥控制的卫生部屈服。
国元老派顺势而为,借着商会力量对汪系改组派发起进攻,同时想要把掌控卫生部的冯玉祥派拉下马。
拥护蒋介石的国新政学系,在利益上跟国
元老派一致,都想干掉汪系改组派和冯玉祥派系。于是乎,一直互相敌视的上海商会和商民总会,这次居然联合起来支持中医。
神仙打架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