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武當機緣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十六回武當山上遇機緣紫霞道觀修靈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境內房縣和均縣之間,北通泰嶺,南接巴山,方圓四百多公里,號稱“八百里武當”武當山古時又叫太和山,是歷代道教著名的名山,周朝的尹喜、漢朝的陰長生、晉代的謝允、唐代的呂純陽、五代的陳拮、元代的張宋青等人均在此修身佈道,其中最出名的是元末明初的張三丰在此開山立派,創立了江湖中著名的武當派而名揚四海。

張三丰少年時叫張君寶,傳説張三丰的母親林氏在懷三豐之時,有一天夜裏夢見一羣丹頂鶴從遠方飛來,落在她的屋頂之上,不一會兒,手執拂塵、身披羽紗的鬥母元君也騰雲駕霧趕到,他踩着祥雲在半空中道:“此乃造化之地,必有得道成仙之人降生。”丹頂鶴便齊聲鳴叫,林氏便驚醒了,沒多久便生下了張三丰。張三丰小時侯家貧,五歲時不幸患眼疾雙目失明。有一天,村裏來了一個叫張雲庵的道士,他見張三丰天庭飽滿,小小年紀便有一副仙風道骨的氣象,便要求收張三丰為徒,並答應治好他的眼睛,林氏便答應了。半年之後,張雲庵果然替張三丰治好了眼睛,張三丰跟着他學了七年的道才回到家中。

張三丰年輕時曾經投身少林寺做了俗家弟子,拜著名的覺遠大師為師,後來離開少林四處雲遊。當他雲遊四海到了華山之時,見華山天外三峯雄奇壯觀,大為折服,於是便取名三峯,後改為三豐,最後他來到了武當山,便被這裏秀美的山川所住,於是便在此地潛心結廬修煉,他有時食數鬥米,有時數不食,能在雪地裏安卧酣睡,不論夏秋冬、風霜雨雪,終年只穿一袍一蓑,經過數十年的修煉,終於得道成仙,於是他廣收門徒,開創了武當派,成為了一代武學宗師。晚年他隱居在武當山的山林中,不再面,傳説他後來得道成仙后便四處雲遊,行蹤飄忽不定,遊處無定。

這武當山原來叫太和山,傳説是真武大帝修煉的地方,相傳黃帝時期,玄武帝托胎於淨樂國善勝皇后,從母親的右肋生下,長大後高而威猛,但這位王子不願意繼承王位,於是入武當山修道煉丹,四十二年後功成,奉玉帝之命鎮守北方,被尊為玄天上帝,玉帝則封他為“玄天真武上帝”到了唐代貞觀年間,均州太守姚簡在此山為老百姓祈禱降雨,見五條龍從天而降,即在此修建五龍祠,道教也在此地開始傳教佈道,並得到朝廷的支持,大規模地修建了許多道觀,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以“非真武不足以當之”為號,從此這太和山就稱為武當山了,並創立了武當拳。後來經過宋元兩代的戰亂,道觀被毀,眾道士四處散,武當拳也開始入了民間。明朝開國後,天下太平,張三丰便在此山開山立派,廣收門徒,不到兩百年,竟形成了當今江湖中十大門派中僅次於少林派的第二大門派。

楊聰和簡長老辭別了苗家寨的眾人,兩人一路向武當山進發,行了三四個時辰,武當山便遙遙在望了。這武當山共有大大小小七十二座山峯,素有“七十二峯朝金頂”之説法,山峯拔地刺天,直聳雲霄,其中以天柱峯最高,這天柱峯即稱為金頂,海拔高1612米,如鶴立雞羣一般,又如一把鋒利的利劍直刺雲霄,因此又有“一柱擎天”之美稱,其它山峯微微向天柱峯傾斜,好像俯首朝拜天柱峯一般,故有“七十二峯朝金頂”之説法。

武當山羣峯均峯高雲密,大有“氣秦華銀河近”之氣勢,羣山之中分佈着大大小小的幾十處道觀,其中以太和、南巖、紫霄、五龍、遇真、玉虛、六宮、復真八大宮觀和天柱峯頂端上的金頂大殿最著名。武當山上共建有二觀、八宮、十祠、三十二庵等建築,佔地面積達160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殿宇兩萬餘間,多數是明成祖時下令修建的。傳説明成祖朱棣舉兵奪皇位之時,曾經夢中得到真武大帝的扶佐,因為武當山上供奉着真武帝君,後來明成祖登基後,先後徵發了30萬軍夫在武當山上大興土木,規模宏大,當時是“五里一庵十里一宮,丹牆翠瓦望玲瓏”道觀延綿數十里。

楊聰和簡長老兩人遠遠望去,只見山上綠樹掩映到處是紅牆綠瓦,檐角飛揚,楊聰和簡長老要去的地方是紫霄殿。這紫霄殿位於武當山的展旗峯,是武當派歷代掌門人居住的地方,宮殿鱗次櫛比,殿內供奉着真武大帝及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將,以及玉皇大帝、靈官諸位神仙,紫霄殿的殿堂樓宇依山而建,層層樓閣重疊而上,均是翠瓦丹牆,坐落在高台之上,顯得氣派雄偉,巍峨壯觀。殿前平台寬闊,雕欄重繞,楊聰與簡長老到了武當山腳下,投遞了帖子,便有一個道士引着兩人一路向紫霄殿而去。上山的路上不遠處便有幾道士持劍把守,兩人隨那道士行了半個時辰,便遠遠望見了那紫霄殿。只見那紫霄殿面朝南,共由五間宮殿組成,均是重檐歇山屋頂,檐角起翹,出檐深遠,額枋、斗拱、天花遍施彩畫,藻井浮雕二龍戲珠,形態生動,栩栩如生,整個裝飾氣派豪華,飛金碧,富麗輝煌。而紫霄殿四周山壑雄奇秀美,浮蒼疊翠,環境幽雅。

那道士引兩人到了大殿後,便由一個青衣小童子引兩人入了大殿裏,楊聰只見大殿裏的真武大帝塑像神態安詳,莊嚴肅穆,旁邊的諸位神仙或垂拱端坐,或勇武莊嚴。在神像面前,一位鶴髮童顏的老道士端坐在塑像前打坐,那老道士雙目垂閉,形如青松,貌似古月,鬚髮蒼白如雪,臉紅潤如童,鶴髮童顏,頭簪白玉如意,頭頂上梳着三個髻子,高高聳立,那老道士身穿紫的八卦道袍,手持一把拂塵,神態安詳,大約有七十多歲年紀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