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回征討西夏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以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建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其創建者為夏景宗李元昊(李乾順之父)。項族原屬於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東南部黃河曲一帶。從唐末,經五代到北宋,項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節度使的身分統轄以夏州為中心的五州之地。經過李繼遷(李乾順之曾祖父)、李德明(李乾順之祖父)兩代人的艱苦努力,實施依遼和宋的戰略,向西發展佔領西涼府、甘州、瓜州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為李元昊的稱帝建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宋仁宗天聖九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繼位,不再接受封號,自號青天子。隨後,李元昊實行變髮式、定服飾、造文字、簡禮儀、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並升興州為興慶府,擴建宮城,準備建國稱帝。宋仁宗景佑元年,他開始不斷向宋發動攻勢,在府州、環州、慶州等地擊敗宋軍。宋仁宗寶元元年,元昊正式稱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西夏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南接蕭關,北抵大漠。李乾順當政時轄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寧夏及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響很大,官制的設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台、開封府、翊衞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羣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

在李秋水的苦心安排下,函谷弟子已經進入其中的絕大部分行政機構,在西夏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勢力。御史台、開封府、農田司、樞密院、三司等處,函谷弟子已經身處高位,有很大的影響力。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函谷弟子幾年來已經滲透到軍隊,並奪得了中央侍衞軍的主要控制權,和部分擒生軍和地方軍的控制權。

函谷弟子奪得中央侍衞軍中的“質子軍”首領、皇帝衞隊副統領和京師衞戍部隊的兩位副將位置,並安手下進入管理層,橫將中層一級官職控制,基本能夠控制這三處部隊。

“質子軍”人數約五千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者組成的一支衞戍部隊,負責保衞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衞。因為李秋水的特殊身份,進入此軍中的函谷弟子,都是以李秋水的孃家遠房親戚名義而來,因此李秋水的緣故,這些弟子提升很快。

西夏皇帝親信衞隊三千人,是從境內各軍中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因為函谷弟子大多出身一品堂,從其他門路進入的也都武藝嫺,因此皇帝親信衞隊,函谷弟子數量很多。

西夏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衞戍部隊,共二萬伍仟人,裝備優良,是中央侍衞軍的主力。因為這支部隊的關鍵,於虛雨着重在這支隊伍安人員,悄無聲息中奪去了這支部隊的控制權。

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鋭部隊。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因在戰鬥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五十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除軍官司外,平時不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

項族原來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通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到西夏建國時,農業生產已成為西夏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西夏建國後,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並親自主持修築了從今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渠,世稱“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後,興慶府、靈州一帶,一直是西夏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西夏也比較重視畜牧業生產。國家專門設立羣牧司負責畜牧業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區主要分佈在橫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帶,牧養的牲畜以羊、馬、駝、牛為主,還有驢、騾、豬等。由於農牧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西夏的冶煉、採鹽製鹽、磚瓦、陶瓷、紡織、造紙、印刷、釀造、金銀木器製作等手工業生產也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

在西夏統治者的倡導下,項族是同時期接受漢文化較多的一個民族。可以説,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西夏國國王李乾順突然遇刺身亡,李秋水聞訊大怒,親赴西夏,派一品堂高手秘密調查,查出行刺者幕後策劃人為王弟李乾利。

原來西夏國此時爭儲鬥爭烈,大王子李峯與王弟李乾利培置勢力,相互軋擠,矛盾已經公開化。就在李乾順決定立李峯為太子前夕,李乾利重金聘請高手,在李乾順赴李王渠視察時,刺殺得手。

李乾利為擒生軍將領,親信滿布各地監軍司,刺殺成功後,他率擒生軍入京。於虛雨得到消息後,第一時間命令函谷弟子莫要輕舉妄動,保存實力。因此函谷弟子所控制的部隊坐山看虎鬥。

李峯控制的部軍數量遠遠不如李乾利,因此在這場政治博弈中失利,李峯被殺。李秋水入京後秘密查明真相,進宮行刺時遭受厲害埋伏,受了內傷逃出宮處,在城外據點養傷。

於虛雨見機會來臨,以為李乾順復仇為藉口,命令康廣陵率領契丹兵五十萬為北路軍,段譽率領大理兵十萬、吐蕃兵五萬、中國西南路大軍十萬共二十五萬兵為南路軍,他自率中國重兵四十萬為中路軍,共一百一十萬大軍,攻打西夏。

李乾利小名來福,其母為青太妃衞慕氏。雄心,不人剛毅,足智多謀,計算細密,在近年西夏對外擴張中屢立大功。他率項騎兵襲取甘州城成功,拓土奪城,凱旋後很得父皇賞識。但是因為李乾順當年得到李秋水支持,李秋水施展絕頂輕功,於夜間假扮觀音下凡,愚李元昊竟然成功,助李乾順當上西夏國王。

李乾利個子不高,面相很似藏畫上的人物,自年青時就愛奇裝異服,喜歡穿長袖紅衣,戴黑高冠,讓人望之森然。他可以算是一位通才,通曉佛教意理,通蕃漢文字,研究法律、兵書常常廢寢忘食。其智勇雙全,是個罕有的冷靜、冷酷的邏輯型思維的政治人才。比起其兄李乾順、侄李峯確實才高一籌。

元昊建國後,李乾利多次勸其父對外擴張。元昊道:“我們長久戰爭,國耗民疲,現在衣錦服綺,何必東征西討,損折男丁。”李乾利道:“衣皮,事蓄牧,乃我們的習俗。英雄在世,當圖王霸大業,何必介意綿綺細事!”狼子野心,可見一斑。

李乾利繼位後,勵圖治,嚴厲控制項諸部。同時恩威並施,拉攏函谷弟子系的將領。這些弟子依從於虛雨指示,與他虛與委蛇,逐漸取得李乾利的信任。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