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八人,清末滿清大將森格林沁,武力96,統帥97,智力82,政治78;據《蒙古世系》記載,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嘉慶十六年(1811年)六月五出生在科爾沁左翼後旗哈
額
格蘇木百興圖嘎查普通台吉家庭,幼年,僧格林沁因家境貧寒,曾隨父親布和德力格爾為富人放牧。12歲時被送到昌圖老城文昌宮讀書。
道光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被選定為索特納木多布齋郡王嗣子,承襲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同年十二月,奉命御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
道光六年(1826年),賞用紫繮。道光九年(1829年),賞穿黃馬褂。同年二月,命管上虞備用處事。九月,命管火器營事。
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正白旗領侍衞內大臣、正藍旗蒙古都統。九月,為後扈大臣。
道光十五年(1835年)正月,署鑲紅旗蒙古都統。二月,充諳達(督領侍)管虎槍營事。七月,命總理行營。十二月,為閲兵大臣。
道光十六年(1836年),授鑲白旗滿洲都統。1837年(道光十七年),賞用黃繮。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為正黃旗滿洲都統。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充右翼監督,署正藍旗滿洲都統。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為鑲黃旗領侍衞內大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五月,為正白旗領侍衞內大臣。
道光三十年(1850年),為鑲黃旗蒙古都統。一月,道光皇帝駕崩,僧格林沁為顧命大臣之一。九月,命往密雲縣剿匪,授左翼監督。十二月,嘉獎僧格林沁清除匪患之功,賞四團正龍補服並准予穿用。
咸豐元年(1851年),僧格林沁任御前大臣,署鑾儀衞事。曾請旨出兵鎮壓科爾沁左翼後旗佃農抗租鬥爭。
咸豐二年(1852年),上書逮捕佃農抗租領頭人吳寶泰等下獄。主持道光帝梓宮遷葬,恭謹從事,賞加三級。
咸豐三年(1853年)五月,受命督辦京城巡防,任參贊大臣。此時,太平天國已定都天京,並派兵北伐。僧格林沁受命統領健鋭營、外火器營、兩翼前鋒營、八旗護軍營、巡撲五營及察哈爾各官兵,並哲里木、卓索圖、昭烏達蒙古諸王勁旅出京。
八月,太平天國北伐軍攻入京畿重地。咸豐帝親自將清太祖努爾哈赤使用過的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軍進剿。九月,設防紫荊關。十月,在天津南王慶坨與北伐軍開戰。北伐軍損失慘重,退到連鎮一帶。咸豐四年(1854年),又在連鎮大敗北伐軍,咸豐帝賜僧格林沁“湍多巴圖魯”稱號。
咸豐五年(1855年)正月,僧格林沁整軍再戰太平軍,破東連鎮木城,太平軍冒死衝突,僧格林沁盡殲之,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因此殊功,咸豐帝於二月加封僧格林沁為博多勒噶台親王,賞朝珠一盤、四團龍補褂一件。四月,詔世襲罔替,俸銀加倍。
六月,在山東馮官屯剿滅太平天國李開芳部,生擒李開芳。林鳳祥、李開芳都是太平天國的名將,驍勇善戰,僧格林沁在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全部殄滅,無一漏網,因此威名震於海內。
咸豐七年(1857年)五月,命僧格林沁署鑲紅旗漢軍都統。咸豐八年(1858年),直隸總督譚廷祥及託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戰敗,清廷主和派與英國代表簽署《天津條約》。
僧格林沁得知後,向咸豐帝奏請,堅決要求撤回談判代表,主張調用全國之兵員,傾全國之糧食,整頓軍隊,把西方侵略者趕出去。但因主和派佔上風,他的意見未被採納。
咸豐九年(1859年),咸豐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僧格林沁取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失敗的教訓,積極籌建大沽海口和雙港的防禦工事,整肅軍隊,做好反侵略的各項準備。
英法新任駐華公使普魯士、布爾布隆率領所謂換約艦隊從上海沿水路北上。艦隊由一艘巡洋艦和13只炮艇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時,藐視中**隊的設防,不聽中**隊的勸阻和警告,明目張膽地闖入大沽口,起了中國官兵的極大憤慨。
僧格林沁下達堅決反擊入侵者的戰鬥命令,督軍力戰,擊毀英軍戰艦3艘,使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賀布受重傷。相持數,英法聯軍軍艦撤走。
這次大沽口保衞戰,是自1840年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以來中**隊抵抗外國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清廷對僧格林沁和有功將士大加獎賞。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也對此事給予充分關注與肯定。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敗退駐通州。咸豐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黃旗領侍衞內大臣、鑲藍旗滿洲都統職。繼而再戰,又敗於張家灣、八里橋,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被毀。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觸怒了洋人。咸豐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欽差大臣職。
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四起。清廷恢復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萬餘清軍赴山東與捻軍作戰。
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二十四,
據僧格林沁的奏請,其哲里木盟長職由達爾罕親王索特那木彭蘇克補授。
同治元年(1862年),賞還博多勒噶台親王爵,不久詔世襲罔替。朝廷授權僧格林沁節制調遣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敗捻軍,在鄂東霍山黑石渡收降捻軍十幾萬人,並打散十幾萬人,清軍也損失慘重。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軍誘至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市)高樓寨,隨後陷入重圍。五月十八晚,僧格林沁率少數隨從冒死突圍,當逃至曹州西北的吳家店時,被一捻軍士兵誅殺在麥田,終年55歲。僧格林沁戰死疆場,令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
由於僧格林沁平素愛護百姓、善待士卒,聽説他去世的消息,百姓罷市,巷哭野祭。靈柩返回北京時,獻上的萬民傘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祭,哭聲震地。
清政府以親王規格為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同治帝和慈禧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並繪像紫光閣。在科左後旗吉爾嘎朗博王府東建祠堂一座供奉僧王圖像。在額布力爾協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並繪像紫光閣。
同年七月,清政府派員護送僧格林沁的靈柩北上,安葬在科爾沁左翼世襲旗陵(今遼寧省法庫縣四家子鄉公主陵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