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太皇太后之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說起來真是一把辛酸淚,碧水縣離州府不算遠,坐車也就一天一宿的路程。可想一下,闔縣的舉人進士加起來,一隻手便數得過來,可見文風頹靡。

其實,碧水縣這地方臨山近水,就何子衿穿來這十多年,還沒見著說鬧什麼旱災澇災啥的,雖沒說到風調雨順的境界吧,起碼人們都能過活,可見,是不錯的地界兒。只是,何老孃有記憶時起,就是鬧兵荒,天天打仗,民不聊生的子。如今這才安定了沒幾十年,據何子衿分析,該是東穆太祖終於把前朝幹翻,自己做了江山,只是,這也沒幾年呢。據說,何恭沈氏成親的那年,太祖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啥的,還免了三年賦稅…不過,這些事,除了當官兒的,碧水縣的升斗小民是素不關心的。

如今修養生息幾十年,碧水縣山青水秀,人們子也還過得,卻是一直沒有一所正經的書院。

縣學,縣學也是有的,學諭大人就是管著縣學的事兒。一般縣學裡唸書的都是秀才,名額也是有限的,縣學的名額是三十人。只是,看何恭這做秀才的天天在家做阿念阿冽的啟蒙老師就知道縣學的情形了。說有個學諭大人,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何恭剛剛說要辦縣學,何老孃這不大懂衙門事兒的都糊塗了,道,“不是有縣學麼?你一個月還得去一回。”何恭笑,“不是那個縣學,是縣裡要辦書院了。讓孩子們唸書的地方,胡老爺牽頭願為山長。縣裡拿不出太多銀錢,鄉紳們也願意捐銀子,陳家出了一千銀子,忻族兄出了八百兩,胡家出了六百兩,縣太爺出三年的薪俸,咱們族裡也捐了銀子,略有些臉面的,都捐了錢。”何老孃聞關心銀錢的事情,忙問,“你也捐了?”何恭笑呵呵地,“我們秀才一人五兩,算是杯水車薪吧。”何老孃道,“原來叫你們去是捐銀子啊!捐那許多做甚!傻!五兩銀子能買三頭大年豬了!”

“娘有所不知,咱們碧水縣,聽說前朝時也是有書院的,文學昌隆的地方,只是前些年兵火戰亂,不要說書院,縣學現在也不成個樣子。咱們縣裡,還是這兩年,才出了一二進士。如今是皇上下旨,讓各地重辦書院,以興文道。”何恭很有耐心的同老孃說一說書院的重要,“現下讀書的孩子是越來越多了。不是各家自己請先生,就是像咱家這樣的,自家人來啟蒙,待大些再去私塾唸書。倘縣裡有書院,由縣裡出面兒延請名師,受益的還是孩子們。咱們阿念阿冽都能去上學了,出點兒銀子就出點兒吧,咱家也還出得起。以後孩子們都要去書院唸書呢,再者,縣令大人說了,凡是捐銀子的,將來書院建成後勒石以記。”何恭不算太有虛榮心的人,但想到能在石頭上記上自己的名兒,心裡也是歡喜的。

何老孃嘿然道,“怪道那缺德帶冒煙兒的陳老賊捨得出一千銀子呢,原來是要把名兒刻石頭上呢。”何老孃很知道陳姑丈,如今有錢了,就好個名兒。不過,也不是沒好處,縣裡修橋鋪路啥的,陳姑丈時有捐贈。

故此,雖陳何兩家疏遠,陳家在碧水縣名聲也還不錯。

聽老孃這般評價陳姑丈,何恭心裡頗是贊同。

沈氏這才空兒問,“相公中午可用過飯了?”

“縣太爺請大家吃茶商量書院的事兒,大家一直在說書院來著,哪兒顧得上吃飯,倒是喝了一肚子茶水。”子這一問何恭也覺著餓了,笑,“給我些吃的來。”沈氏笑,“幸而叫周婆子留了飯。”不用沈氏吩咐,何子衿就顛顛兒跑去給她爹端午飯去了。

何老孃叫兒子回自己屋用飯,有媳婦服侍著,舒坦。

沈氏先叫翠兒去打水,服侍著丈夫洗過手臉。打發翠兒下去,何恭悄與子道,“唉,今兒個真有件掃興的事兒,有人說咱子衿那花兒賣了大錢,還打趣說我捐的少,不知是不是無心還是有心說那話。”沈氏挑眉問,“誰說的?”

“許師弟。”沈氏問,“許青?”許舉人算是丈夫的啟蒙先生,許舉人二子一女,小女是將與許志定親的丫頭,長子許青,這字還與沈氏的閨名重了。好在沈氏自嫁了人,別人都能何恭媳婦或是何家大稱呼她。許舉人兩子,長子許青,次子許菁,許青早早中了秀才,因自家與許家是時常來往的,過年過節過壽的,何家都會備禮。何恭較許青年長三歲,可不就是正經師兄弟麼。

就是因這話是許青說的,何恭才貓不準是有心還是無意。

沈氏柳眉一挑,“又不是三歲孩子,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難道也不知道?你慣來好心的,殊不知他人心下存了歹意。他也是當爹的人了,說比你小上幾歲,可也有限的,家裡兒女雙全,難道話也不會講?這是眼紅咱家,以後提防著他些。”何恭嘆口氣,“許師弟以往與我也不錯,這幾年卻是子愈發古怪了。”

“上回史太太來就說許家酸文假醋,這話咱們不好說,許先生畢竟待你不錯。”沈氏道,“何況他家可是舉人門第,論家境也比咱家強些的。這人心也忒窄了,怎麼就見不得別人好呢?”倘私下打趣也還罷了,這麼大庭廣眾的說出來,定是刻意的。

何恭嘆道,“以前在先生家唸書,論起來,許師弟年紀雖小些,卻是比我和阿素都強些的。他中秀才也比我們早,這好幾年中不了舉,許師弟心裡也急的。只是他何必總盯著比他強的瞧,就跟我比,我大他好幾歲,不也沒中舉麼,還不如他呢。真是的,中不了舉,難不成子也不過了?”

“這叫什麼話。一樣是秀才,難不成你大幾歲就比他差了。”要說不急丈夫的功名也是假的,只是這功名的事兒,哪兒是那樣容易的,如今家裡子也不錯,兒女雙全,夫恩愛,就這小子,沈氏也過得有滋有味兒。嗔一句,沈氏道,“許青不識好歹的那樣說,你沒給他兩句聽聽?”何恭道,“我還沒說,忻族兄就說了,這是縣裡大事,老爺們兒有銀子出銀子,有力氣出力氣倒罷了,豈能要人家小姑娘賣花兒的錢,傳出去不好聽,好似縣裡男人不中用似的。我也說了,那是咱閨女的嫁妝錢。許先生的臉有些不好看呢。”

“那也是許青自己說話不檢點,這還是師兄弟呢,張嘴就吭你,還是忻族兄厚道。”沈氏對何忻的印象自鬥菊會後便又迴轉了過來,這會兒更覺著何忻人好,想著過些天何家娶大,她過去幫襯幫襯才好。

兩個說著話兒,何子衿在外頭偷聽夠了,便敲門進來,從食盒裡給她爹拿出飯菜擺几上,何恭瞧著閨女這身喜慶鮮亮的大紅襖,笑,“咱閨女,穿啥都好看!”何子衿把菜擺上,機伶的拿著一壺燙好的酒,給她爹斟酒,“如今天兒冷,爹,喝一口兒吧,別喝多,喝多我娘唸叨你。”何恭直樂,“還是閨女好啊。”沈氏問,“你弟呢?這刷牙的刷哪兒去了?”何子衿道,“他正換牙呢,一刷,刷了一個下來,是下頭的牙,剛扔屋兒頂上去了。周嬤嬤說,后街李家小子來找他們,不知做什麼去了。”男孩子,正是貪玩兒的年紀,往裡有何恭看著唸書,傍晚還得出去玩兒一玩兒呢。

何子衿跟她爹打聽,“爹,是每個縣都辦書院麼?”

“哪兒那麼容易呀,有的縣太小,有的縣太窮,再者,一個縣辦一個書院,能有幾個學生?我聽說,五六個縣才有一個書院,縣令大人是極力爭取,還有胡大人也幫了不小的忙,才把這書院落在了咱們縣。”何恭笑,“以後你兄弟阿念他們唸書多便宜,不然倘去別的縣唸書,還得住書院裡,家裡也掛心,是不是?”何子衿由衷道,“縣太爺可是做了件大好事啊!”

“可不是麼。”何恭是讀書人,自是欣喜的,抿一口小酒,樂,“有了這書院,子孫後代都沾大光了。”何子衿道,“那這書院肯定得建的大吧。”還得有外縣學生住書院裡。

何恭點頭,“起碼得容得下七八十人。”

“光咱們縣,像阿冽阿念他們這唸書的也不止二三十人呢。還有各村裡唸書的孩子,其他縣的小孩兒,像爹你說的,五六個縣才這一個書院,只容七八十人,如何夠使?”何子衿又道,“再者,不說別的縣,就說咱們縣,像許先生這樣的舉人,是自己在家開私塾。還有大戶人家,自己請先生在家教子弟。難不成一下子都能去書院唸書?”何恭笑著夾筷子滷,慢慢嚼了,“私塾如何能與官家開的書院相比,別個不說,光先生就不能比。這回也不只是請咱們縣有學問的先生,除了胡大人自薦為山長,聽說胡大人還把芙蓉縣最有學問的錢先生請來了。就是許先生,也答應在書院任職。先生的事兒不必你愁,有胡大人和縣令大人張羅著,肯定是有的。再者,你以為是個想念書的就能來書院讀書?得先‮試考‬,考上了,才能去書院唸書。”

“這些天得抓緊著些,到時考書院去。”何恭喜滋滋的說。

沈氏給他佈菜,道,“那這有了書院,縣學的事兒怎麼著呢?”何恭道,“縣學跟書院不是一碼,縣學還是各縣的事兒,沒啥大變化。不過,咱們縣這書院辦起來,請了那些有學問的先生過來,就是過去請教,也便宜許多不是。”何子衿笑,“咱們縣可要興旺了。”

“是啊。”何恭笑眯眯的再抿一口小酒。

待用過下午飯,喝了茶,在屋裡略歇一歇,何恭就出去把阿念何冽自外頭拎回來,與他們說了縣裡要辦書院的事兒。嚴令兩人要加倍用功,就繼續神百倍的教兩人唸書了。

沈氏從櫃子裡找出兩塊湖藍的料子,絮叨,“要是去書院,可不能跟在家似的這樣隨便棉褲棉襖的到處跑,得做兩身新衣裳才成。”何子衿道,“書院才開始建,明年能建好就是快的。”

“冬天人們事兒少,縣太爺些壯工,尋了地方,這眼下又有銀子,蓋房子能慢到哪兒去。”沈氏這會兒才有空說,“還沒問你呢,頭晌去胡家,胡家姑娘好相處不?”

“都和氣的,就是覺著不是一路人。”何子衿道,“她們在家乾的事兒,跟我和三姐姐在家做的事兒不一樣,其實說不到成塊兒去。”沈氏笑,“這也是有的,聽說大戶人家的姑娘,每天就吃喝打扮,別的啥都不用幹,都有下人幹了。”何子衿道,“我想著,那也沒意思。還不如咱家這樣呢。”沈氏笑,“你倒樂呵。”何子衿跟她娘說,“娘,到時去打聽打聽,書院辦在哪兒吧?”

“打聽那個做甚?總歸是咱們縣裡唄。”何子衿道,“書院要是蓋新的,不會是什麼熱鬧地兒。可書院蓋成了,似我爹說的,連上學生老師,也得百十口子人呢。這書院的事兒,一般人摸不著。不過,書院外頭的房子地啥的,買一些無妨,不說別的。章嫂子打燒餅的手藝是家傳的,聽說她孃家兄弟多,也不只她一個會打燒餅。到時置個小門面兒,打燒餅賣醬肘子也行啊。”

“就這百多人的書院,一天能賣幾個呀。”何子衿笑,“娘,這才是剛開始呢。咱們這地方,有山有水的,多好。聽說就是以前打仗打的民不聊生,如今天下太平了。你想想,以前一個村兒裡讀書的有幾個,現在有幾個?就是縣裡,也是念書的越來越多,咱們縣這樣,別個縣肯定也這樣。那書院周圍,現在冷清些沒事兒,房子地的肯定不貴,你打聽打聽唄,有合適的買點兒。要不,拿我的錢買,買了算我的。我自個兒學著打理,以後上手也容易。”沈氏摸著衣裳料子,也沒做衣裳的心了,說閨女,“錢又不是大風颳來的,省著些使吧。你那個花兒,我想過了,物以稀為貴,你要每年都十來盆的賣,以後肯定越來越便宜。”

“嗯,花兒的事兒不急,不說物以稀為貴,倘每年都能賣那大價錢,眼紅的人就更多了,我想明年看看再說。”何子衿膩歪在她娘身邊,拱一拱她娘,“說房子地呢。娘,你替我打聽打聽,成不?”

“知道了。你比那蓋房子的還急呢。”沈氏抱怨,“等我問問再說,甭成天瞎想著買這兒買那兒,還是置田產最可靠。說是不比開鋪子賺錢快,貴穩當。”何子衿再拱一拱她娘,沈氏笑,“知道了知道了,看把我拱下去。”

“榻板擋著呢,拱不下去。”香香軟軟的小閨女坐身邊兒,沈氏拉起閨女的小肥手,自個兒瞎歡喜,“這人哪,有沒有福氣,先看手。”何子衿生的似沈氏,哪兒都秀氣,就手腳不大秀氣,譬如她小時候胖,手腳跟著胖,也不顯啥。如今年紀漸長,她也瘦了,結果,手腳還是肥肥的。何子衿這輩子就羨慕她娘這修長秀的手,也不知她這手怎麼長的,又短又,既不秀也不美,半點兒不像她娘。

一聽沈氏這話就知道是親孃哪,看她閨女哪兒都好,沈氏就摸著她閨女的小肥手兒誇上了,“手心多,一看以後就是拿錢的手。”沈氏這些年頗注意保養,伸出自己那細白柔膩,十指尖尖的手,立刻將何子衿小肥手比成短胖,沈氏還能眼瞎似的說,“不像我,你看我這手瘦不拉唧的,一看就是幹活兒的手。”何子衿長嘆,“這才是親孃的審美觀哪。”如今縣裡即定了開辦書院的事兒,何恭對阿念阿冽的功課是一抓再抓,絕不是以往放牛吃草的鬆懈狀態了。誰要完不成功課,還要拿戒尺打板子。

何冽抱怨,“股都打腫了。”聽說學堂上的先生都是打手板的,他爹卻打股,何冽倒是不怕打,他就是覺著面子上有些過不去。年歲漸長,何冽也到了知道要面子的年紀啦。

抱怨也沒用,沈氏給他看看股,上些藥,安兩句作罷。親爹,又不會打壞,挨兩下挨兩下唄。挨兩下若能更用功,沈氏半點兒意見都沒有。沈氏還拿出沈素的例子做對比,與何冽道,“你爹心軟,你是不知道你外公當年,哪兒像你爹這樣打戒尺板子,那是拿這麼。”沈氏還跟兒子比劃了一回細,道,“你命好,你爹捨不得跟你動大子,你就知足吧。”對比了一下他舅當年的悽慘生活,何冽找到了心理安,其實,除了面子上有點兒過不去,他也不覺著啥。主要是這年頭兒,絕不是後世打孩子犯法的年代,這年頭兒,要誰家男孩子沒捱過揍,那才稀罕呢。

鑑於家裡男孩子用功,何子衿怕他們營養跟不上,便叫周婆子每鋪子裡買兩幅新鮮豬腦,專門燉來給他們吃。何老孃還說了,“待明年新書院開張,要是你們都考進去唸書,咱們一家子就去芙蓉樓吃一頓。”何恭糾正,“娘,書院不能用開張來說,得說招生。”何老孃一撇嘴,“還不是一個意思。”何冽問,“祖母,那是不是到芙蓉樓我們想吃什麼就能點什麼?”何老孃財大氣,“這是自然!”何冽道,“那我要吃芙蓉樓的大肘子,聽說可香可香了。”

“成,成。”寶貝乖孫的話,何老孃沒有不應的。

何恭道,“你先好生唸書,考上再說。”何冽信心十足,“爹,你就放心吧,我跟阿念哥也念好幾年的書了。現在更加用功,要是年紀差不多的一起‮試考‬,也不一定就比別人不如吶!”何恭剛要說,有信心是好事,可也表忒自信了啊。奈何何老孃已接口,道,“這話很是。只管用心念書,我看咱家就沒笨人。”祖孫幾個說了會兒話,何恭就帶著兩個小的去書房了。沈氏同何老孃道,“昨兒晚滷的兩個大豬頭,早上週婆子說,骨頭都要酥了。咱家人少,一個也吃不了。我想著,前些子,多得忻族兄照顧,李大嫂子倒是愛這一口,不如送一個去給李大嫂子嚐嚐。”天氣漸冷,已到了做醬的時節,沈氏如今不在鋪子養豬,她都是年初將豬寄養在佃戶家,她出養豬的糠料,每養五頭給佃戶一頭,佃戶也樂意的。這兩天把豬宰了,除了該醬的醬了,沈氏令周婆子滷兩個豬頭,一個自家吃,一個走人情。

何老孃點頭,“這也應該的。咱們兩家本就不錯,他們兩口子都是厚道人,去吧。”自杜氏一死,當初那事兒,何老孃便不大計較了。而且,鬥菊會的事兒還多虧了何忻照顧,何老孃便徹底釋然了。如今也願意兩家走動的,只是,她輩份高,就是去了,與李氏也沒什麼話說。這就看出有媳婦的好處了,何況沈氏與李氏素來關係不差,由沈氏出面兒走動最合適不過。

沈氏笑,“叫兩個丫頭跟我一道去吧,她們也大了,該串串門子的。”

“這也好。”沈氏便令三姑娘何子衿去換衣裳,待兩人換了出去作客的體面衣裳,孃兒三個正要出門,繡坊那邊兒有人來找三姑娘。沈氏便與三姑娘道,“那你就先去繡坊,李大娘找你,興許有事。”吩咐翠兒與三姑娘一道同去。

三姑娘道,“我與小芬一道也有伴。嬸嬸還要帶東西,沒翠兒跟著怎麼成。”沈氏笑,“放心吧,叫周婆子送我們一程就是。”三姑娘這才不說什麼,帶著翠兒與夏姑娘去了。

三姑娘帶著翠兒去了繡坊,沈氏攜何子衿去何忻家,何子衿路上還說呢,“不知李大娘這會兒叫三姐姐去什麼事兒?”

“總不會是壞事。”沈氏笑,“眼瞅著快過年了,繡坊這會兒最忙。”何子衿道,“上次去州府,我跟三姐姐還到李大娘的繡坊轉了一遭,比咱們縣的繡坊更大更闊氣。”沈氏點頭,“李大娘也是咱們縣數一數二的女人了。”何家小戶人家,平裡沒啥大規矩,周婆子便話道,“聽說當初李大娘的繡坊還繡過龍袍呢。”母女兩個皆是驚詫,何子衿道,“不會吧,倘有這樣的大事,怎麼能沒聽說過呢。”周婆子頗是自得,“李大娘不是那般張揚的人,這要不是我,碧水縣知道的沒幾個?”何子衿八卦之心頓起,“莫不是有啥內情?”

“內情沒有,我是從羊鋪子的啞巴婆娘那裡聽來的…”啞巴還能傳個小道消息啥的?何子衿正納悶兒,就聽周婆子道,“真真正正咱們州府最紅的三喜戲班兒用的龍袍啊,那可不是一般的針線…。”何子衿險沒叫周婆子這大氣噎死,周婆子憶起當年,“那年,太太剛生了咱們大姑,咱家老太太還在呢,咱們縣太爺偌大面子,三喜戲班在咱們縣唱了三天大戲。唉喲喲,那個熱鬧喲。咱們老爺還給他家戲班子串了回琴師哪。”何子衿問,“難不成那麼早李大娘就開起繡坊了?”

“說來她也十分不容易,以前賣過雜貨,在縣集出過攤子,後來才置起鋪子,轉眼三十來年,方有了這份家業。”周婆子嘆。

聽周婆子絮叨著,就到了何家,何家門戶上的小子連忙上前接了周婆子手裡的食盒,沈氏道,“你先回去預備午飯吧。”周婆子便回家去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