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64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江》的主持配音用的是國語,我怕香港的觀眾可能不習慣,能不能重新做成粵語配音?”鳳凰電視臺的節目副總監梁粵明問道。
康劍飛坐在後面看了一段,搖頭道:“不用,這個中央電視臺的配音主持很厲害,幾年前他配音的《絲綢之路》在本播放時,也是用的國語原音,
本人都非常喜歡,沒道理香港的觀眾還不如
本人。”
“那好吧,暫時定在每週五晚上播放。”梁粵明不無擔憂地說道。
鳳凰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的深入合作,當然不僅僅是賣電視劇給中央臺那麼簡單,還要有來有往才行。
就在一個半月以前,中國和英國正式簽署協議(幾個月前籤的是草約),確定香港將在97年迴歸祖國懷抱。
雖然香港的社會與經紀秩序因此迅速安穩下來,但仍舊有許多香港市民對大陸抱有牴觸情緒。大陸非常慷慨地每年給夢工廠4部電影的准入額度,康劍飛自然要投桃報李替大陸宣傳,而這一次選擇的就是購買中央臺的人文紀錄片《話說長江》,拿到鳳凰臺每週五的黃金時間段播出。
《話說長江》與數年前的《絲綢之路》一樣,都是中兩國的電視臺聯合制作的,不過《話說長江》卻是中國方面為主要創作者。《話說長江》裡面的許多東西屬於世界級首創,已經以錄像帶的方式,發行到
本和美國,而且錄像帶銷量還算不錯。
80年代臺灣有個收拾火爆的電視節目叫《雙響炮》,《雙響炮》的《中國電視史》單元最為厲害,收視率曾雄霸臺灣三家電視臺數年之久——連熱播電視劇的收視率都不如《中國電視史》。
《中國電視史》的製作人王偉忠,在多年後在《康熙來了》接受採訪時,他說自己是在本看了央視紀錄片《話說長江》後,才突然生出製作《中國電視史》的念頭,並且在拍攝時模仿了《話說長江》的配音主持。
在選擇購入中央臺的哪個節目時,其實康劍飛是頗為糾結的,負責去京城選片的鳳凰臺工作人員足足挑了一個月。
之所以會如此難選,是因為既要能傳遞愛國情懷,加深香港人對祖國的理解與認同,又不能因為過度說教而引起香港觀眾的反。
而此時中央電視臺的節目,又恰好處處都帶著說教意味,如果在香港播放肯定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
《話說長江》恰好就是一部沒有任何說教意味的紀錄片,其製作人在策劃這部片子的時候,就對紀錄片的文案有著特殊要求。那就是不能出現任何“愛國”、“愛國主義”等字眼,只是以一種平易近人地角度在客觀描述,通過對祖國大好河山以及勞動人民的記述,讓人從心底油然而生出愛國之情。
看出梁粵明心裡的擔憂,康劍飛笑道:“你不要擔心,畢竟這只是一部紀錄片,收視率能有15%就不錯了,又不用你來負責。”梁粵明這個節目副總監負責的正是綜藝、談話、紀錄片等等節目的播出,他為難地說道:“如果把《話說長江》放在星期一、星期二播出,我沒有任何話說。但星期五晚上可是黃金時間,一般情況下收視率至少25%才算及格,用來播《話說長江》這種紀錄片實在費。”
“先試著播兩集看看吧,收視率實在太低就調整播出時間。”康劍飛也拿不準《話說長江》是否能引香港觀眾。雖說各方面對這部紀錄片的評價都很高,但以康劍飛30年後的眼光來看,《話說長江》由於受限於拍攝技術,其製作水平是非常
陋的,而且男女兩位主持人的解說也顯得有些刻板。
梁粵明聽康劍飛說可以據收視率調整播出時間,心頭頓時輕鬆了許多,又說道:“康先生,我們跟內地中央臺合作攝製的那個節目,前期的籌備遇到了一點困難。”鳳凰臺與中央臺合作的第三點,就是兩臺一起出人合作拍攝一檔節目,這種合作在電視界是很常見的。比如被
本右翼分子稱呼為“
臺”、“通共臺”的
本nhk,就在中
恢復邦
後與中央臺合拍了大量紀錄片,比如《話說長江》就是nhk與中央臺合拍的,而且資金大部分由nhk來出。
與中央臺合作的節目,必須達到兩個效果:一是展現中國大陸美好的一面,二是要具有趣味且不引起香港觀眾的反
。所以梁粵明在做節目策劃時極為頭疼,他雖然走馬觀花地被跑去內地逛了幾圈,但對大陸的情況仍舊是一知半解。
中央電視臺的節目製作經驗欠缺,並沒有多少節目創新能力,所以希望跟鳳凰臺一起拍介紹中國風土人情和歷史地理的紀錄片,就如同跟本nhk長期合作的那樣。
康劍飛卻不那樣認為,因為香港人的生活節奏太快,看電視的主要群體是家庭婦女和阿嬸們,這方面的紀錄片很難引主
觀眾。
最終康劍飛選取了兩個節目,都是在他穿越前比較成功的紀錄片,即《功夫傳奇》和《舌尖上的中國》。
《功夫傳奇》原由香港電臺拍攝,在香港和內地都比較受歡,而《舌尖上的中國》就更是家喻戶曉了。
但這兩個節目都被康劍飛推翻,以內地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功夫傳奇》和《舌尖上的中國》都沒法拍。
到最後,康劍飛選定了馬桶臺的一檔生活類角互換節目《變形記》,準備讓找一個家庭殷實的香港不良少年,與內地貧困家庭的孩子角
互換,各自代替對方生活一個星期。
敗家子富二代在香港很好找,但卻沒有家長願意孩子去內地做節目,認為內地實在太亂太窮有生命危險,這就是鳳凰臺在籌備節目時遇到的最大困難。
“不要找那種大富豪,”康劍飛說道,“你多多聯繫一下,看有沒有中產家庭或者小富商家庭,有那種整天逃學打架混社會的孩子。如果家長已經到沒法教孩子,就能說服他們讓孩子去一趟內地試試。”
“好吧,我再叫人找找。”梁粵明無奈地說,康劍飛最近盡給他出難題。
不管是《話說長江》還是《變形記》,只要一經播出,鳳凰臺必然會被扣上一頂紅電視臺的帽子,會引起很多對大陸有牴觸的香港觀眾反
。…………
“《皇家師姐》內地人氣爆棚,累積票房已逾1600萬人民幣,摺合港幣5760萬……”1985年1月25,《文匯報》的一片報道震動香江影壇。
由於進口配額和發行能力的問題,如今香港的絕大部分電影公司,都把臺灣當做最大的海外電影市場。當康劍飛被臺當局封殺後,很多電影公司都是在背後幸災樂禍的,因為夢工廠只要退出臺灣市場,那麼他們就少了一個大大的競爭對手。
可是萬萬沒有想到,康劍飛居然順勢把電影賣進大陸,《皇家師姐》如今在內地還未下片,票房就已經賣出5700多萬港幣,折算成新臺幣就是接近3億的恐怖數據。
還有誰敢說臺灣是港片最大的票房市場?
《電影雙週刊》可不怕臺灣封殺,這部雜誌已經不止一次得罪臺當局了,最新的一期就有對《皇家師姐》在大陸的熱映進行評論:“……港片與好萊塢電影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說的是華語,後者說的英語。無論在什麼時候,港片的主要受眾都是說華語的華人,其次是韓、南洋等傳統儒家文化圈裡的觀眾……
如今最大的華人群體在中國大陸,那裡有著10億說華語的民眾,每一個都是港片的潛在觀眾。早在50、60年代的時候,中國的大陸其實就是港片最大的票房市場,只不過由於政治原因,導致港片不能賣進去,因而大部分電影公司都把重心轉到臺灣市場。
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內地電影市場也會對港片逐步放開,可以預見這種情況會對港片帶來多大的影響。而夢工廠將《皇家師姐》賣進大陸,就是一次非常積極的試探。而近6000萬港幣的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