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情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我總覺得自己還年輕呢,跟二十幾歲的人在一起玩不覺得有什麼障礙,偶爾想起自己已經四十歲,倒不免心裡一陣疑惑。
某個週末,家裡來了幾個客人,都是二十出頭的小夥子。小夥子們沒有辜負好年華,都大學畢了業,並且都在談戀愛;說起愛情的美妙,毫不避諱,大喊大笑。本該是這樣。不知怎麼話題一轉,說起了隊。可能是他們問我的腿是怎麼殘廢的,我說是
隊時生病落下的。他們沉默了一會兒,其中一個說,我爸我媽常給我講他們
隊時候的事。我說,什麼什麼,你再說一遍?他又說了一遍,我爸我媽,一講起他們
隊時候的事,就沒完。
“你爸和你媽,過隊?”
“那還有錯兒?”
“在哪兒?”
“山西。晉北。”
“你今年多大了?”
“二十一。知青的第二代,我是老大。”
“你爸你媽他們哪屆的?”
“六六屆,老高三。今年四十五了。”不錯,回答得內行。我暗想:這麼說,我們這幫老知青的第二代都到了談情說愛的年齡?這麼說,再有個三五年,我們都可以當爺爺
了?
“你哪年出生?”我愣愣地看他,還是有點兒不信。
“七零年。”他說“我爸我媽他們六八年走的,一年後結婚,再一年後生了我。”我還是愣著,把他從頭到腳再看幾遍。
“您瞧是不是我不該出生?”他調侃道。
“不不不。”我說。大家笑起來。
不過我心裡暗想,他的出生,一定曾使他的父母陷入十分困難的處境。
“你爸你媽怎麼給你講隊的事?”他不假思索,說有一件事給他印象最深:第一年他爸他媽回北京探親,在農村幹了一年連路費都沒掙夠,只好一路扒車。(扒車,就是坐火車不買票或只買一張站臺票,讓列車員抓住看你確實沒錢,最多也就是把你轟下來。)沒錢,可那時年輕,有一副經得起摔打的好身體,住不起旅館就蹲車站,車上沒你的座位你就站著,見查票的來了趕緊往廁所躲,躲不及就又被轟下去,轟下去就轟下去,等一輛車再上,還是一張站臺票。歸心似箭,就這樣一程一程,朝聖般地向京城推進。如此
夜兼程,可是把他爸他媽累著了。有一次扒上一趟車,謝天謝地車上
空,他爸他媽一人找了一條大椅子倒頭便睡。接連幾個小站過去,車上的人多了,有人把他爸叫起來,說座位是大家的不能你一個人睡,他爸點點頭讓人家坐下。再過一會兒,又有人去叫他媽起來。他爸看著心疼。愛情給人智慧,他爸靈機一動,指指他媽對眾人說:“別理她,瘋子。”眾人於是退避三舍,聽由他媽睡得香甜。
我說他的出生一定曾使他的父母陷入困境,不單是指經濟方面,主要是指輿論。二十年前的中國,愛情羞羞答答的常被認為是一種不得不犯的錯誤;尤其一對知識青年,來到農村的廣闊天地尚未大有作為,先談情說愛,至少會被認為革命意志消沉。革命、進步、大有作為、甚至艱苦奮鬥,這些概念與愛情幾乎是水火不相容的;革命樣板戲裡的英雄人物差不多全是獨身。那時候,愛情如同一名逃犯,在光明正大的場合無處容身;戲裡不許有,書裡不許有,歌曲裡也不許有。不信你去找,那時的中國的歌曲裡絕找不到愛情這個詞。以往的歌曲除了《國歌》,外國歌曲除了《國際歌》,一概被指責為黃。所以,我看著我這位年輕的朋友,心裡不免佩服他父母當年的勇敢,想到他們的艱難。
但是二十歲上下的人,不談戀愛尚可做到,不向往愛情則不可能,除非心理有病。
當年我們一同去隊的二十個人,大的剛滿十八,小的還不到十七。我們從北京乘火車到西安、到銅川,再換汽車到延安,一路上嘻嘻哈哈,
覺就像是去旅遊。冷靜時想一想未來,
漫的詩意中也透
幾分艱險,但“越是艱險越向前”大家心裡便都踏實些,默默地
受著崇高與豪邁。然後互相勉勵:“咱們不能消沉。”
“對對。”
“咱們不能學壞。”
“那當然。”
“咱們不能無所作為。”
“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
“咱們不能菸。”
“誰菸咱們大夥
誰!”
“更不能談戀愛,不能結婚。”
“唏——!”所有人都做出一副輕蔑或厭惡的表情,更為進者甚至宣稱一輩子不做那類庸俗的勾當。但是
隊的第二年,我們先取消了“不能
菸”的戒律。在山裡受一天苦,晚上回來常常只能喝上幾碗“錢錢飯”肚子餓,嘴上饞,兩
錢買包煙,夠幾個人享受兩晚上,聊補嘴上的慾望這是最經濟的辦法了。但是
菸不可讓那群女生看見,否則讓她們看不起。這就有些微妙,既然立志獨身,何苦又那麼在意異
的評價呢?此一節不及深究,緊跟著又紛紛唱起“黃歌”來。所謂黃歌,無非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呀,《喀秋莎》呀,《燈光》《小路》《紅河谷》等等。不知是誰
來一本《外國名歌200首》,大家先被歌詞
引。譬如:“一條小路曲曲彎彎細又長,一直通向
霧的遠方,我要沿著這條細長的小路,跟隨我的愛人上戰場…”譬如:“有位年輕的姑娘,送戰士去打仗。他們黑夜裡告別,在那臺階前。透過淡淡的薄霧,青年看見,在那姑娘的窗前,還閃爍著燈光。”多美的歌詞。大家都說好,說一點都不黃,說不僅不黃而且很革命。於是學唱。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認真地學唱,認真的程度不亞於學《
選》。推開窯門,坐在崖畔,對面是月
中的群山,腳下就是那條清平河,嘩嘩啦啦
夜不歇。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蕩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光。”歌聲在大山上撞起回聲,順著清平川漫散得很遠。唱一陣,歇下來,大家都
動了,默不作聲。
動於什麼呢?至少大家唱到“姑娘”、“愛人”時都不那麼自然。意猶未盡,再唱:“走過來坐在我的身旁,不要離別得這樣匆忙,要記住紅河谷你的故鄉,還有那熱愛你的姑娘。”難道這歌也很革命嗎?管他的!這歌更讓人心動。那一刻,要是真有一位姑娘對我們之中的不管誰,表示與那歌詞相似的意思,誰都會走過去坐在她的身旁。正如《
選》中雲:“民主是主
,反民主的反動只是一股逆
”一樣,對二十歲上下的人來說,愛情是主
,反愛情的反動也只是一股逆
。不過這股逆
一時還很強大,仍不敢當著女生唱這些歌,怕被罵作
氓,愛情的主
只在心裡湧動。既是主
,就不可阻擋。有幾回下工回來,在山路上邊走邊唱。走過一條溝,翻過一道梁,唱得正忘情,忽然
頭撞上了一個或是幾個女生,雖趕忙打住但為時已晚,料必那歌聲已進入姑娘的耳朵(但願不僅僅是耳朵,還有心田)。這可咋辦?大家慌一陣,說:“沒事。”壯自己的膽。說:“管她們的!”撐一撐男子漢的面子。
“她們聽見了嗎?”
“那還能聽不見?”
“她們的臉都紅了。”
“是嗎?”
“當然。”
“聽他胡說呢。”
“嘿,誰胡說誰不是人!”
“你看見的?”
“廢話。”這倒是個不壞的消息,是件值得回味的事,讓人微微地動。不管怎麼說,這歌聲在姑娘那兒有了反應,不管是什麼反應吧,總歸比僅僅在大山上撞起回聲值得考慮。主
畢竟是主
,不久,我們聽見女生們也唱起“黃歌”來了:“小夥子你為什麼憂愁?為什麼低著你的頭?是誰叫你這樣傷心?問他的是那趕車的人…”想來,人類的一切歌唱大概正是這樣起源。或者說一切藝術都是這樣起源。艱苦的生活需要希望,鮮活的生命需要愛情,數不完的
子和數不完的心事,都要訴說。民歌尤其是這樣。陝北民歌尤其是這樣。
“百靈子過河沉不了底,三年兩年忘不了你。有朝一見了面,知心的話兒要拉遍。”
“蛤蟆口灶火燒乾柴,越燒越熱離不開。”
“雞蛋殼殼點燈半炕炕明,燒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窮。”
“白脖子鴨兒朝南飛,你是哥哥的勾命鬼。半夜裡想起乾妹妹,狼吃了哥哥不後悔。”情歌在一切民歌中都佔著很大的比例,說到底,愛是本的希望,愛,這才需要訴說。在山裡受苦,熬煎了,老鄉們就扯開嗓子唱,不像我們那麼偷偷摸摸的。愛嘛,又不是偷。
“牆頭上跑馬還嫌低,面對面睡覺還想你。把住哥哥親了個嘴,肚子裡的疙瘩化成水。”但是反愛情的逆什麼時候都有:“大紅果子剝皮皮,人家都說我和你,本來咱倆沒關係,好人攤上個賴名譽。”
“不怨我爹來不怨我娘,單怨那媒人嘴長。”
“我把這個荷包送與你,知心話兒說與你,哥哎喲,千萬你莫說是我繡下的。你就說是十字街上買來的,掏了(麼)三兩銀,哥哎喲,千萬你莫說是我繡下的。”不過我們已經說過了,主畢竟是主
,把主
急了是要造反的:“你要死喲早早些死,前晌死來後晌我蘭花花走。”
“對面價溝裡拔黃蒿,我男人倒叫狼吃了。先吃上身子後吃上腦,倒把老害除了。”
“我把哥哥藏在我家,毒死我男人不要害怕。遲來早去是你的人,跌到一起再結婚。”真正是無法無天。但上帝創造生命想必不是據法,很可能是
據愛;一切逆
就便是有法的裝飾,也都該被打倒。老鄉們真誠而坦率地唱,我們聽得騷動,聽得心驚,聽得沉醉,那情景才用得上“再教育”這三個字呢。我在《
隊的故事》那篇小說中說過,陝北民歌中常有些哀婉低迴的拖腔,或歡快嘹亮的吶喊,若不是在舞臺上而是在大山裡,這拖腔或吶喊便可隨意短長。比如說《三十里鋪》:“提起——這家來家有名…”比如《趕牲靈》:“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兒喲——三盞盞的那個燈…”
“提起”和“騾子兒喲”之後可以自由地延長,直到你心裡滿意了為止。據什麼?我看是
據地勢,在狹窄的溝壑裡要短一些,在開闊的川地裡或山頂上就必須長,為了照顧聽者的位置嗎?可能,更可能是為了滿足唱者的
覺:天人合一,這歌聲這心靈,都要與天地構成和諧的形式。
民歌的魅力之所以長久不衰,因為它原就是經多少代人錘鍊淘汰的結果。民歌之所以傳得廣泛,因為它唱的是平常人的平常心。它從不試圖揪過耳朵來把你訓斥一頓,更不試圖把自己裝點得多麼白璧無瑕甚至多麼光彩奪目;它沒有嚇人之心,也沒有取寵之意;它不想在眾人之上,它想在大家中間,因而它一開始就放棄拿腔
調和自命不凡;它不想博得一時癲狂的喝彩,更不希望在其腳下跪倒一群乞討恩施的“信徒”;它的意蘊是生命的全息,要在天長地久中去體味。道法自然,民歌以真誠和素樸為美。真誠而素樸的憂愁,真誠而素樸的愛戀,真誠而素樸的希冀與憧憬,變成曲調,貼著山走,沿著水
,順著天遊信著天遊;變成唱詞,貼著心走沿著心
順著心遊信著心遊。
其實,免費歌曲的起源也應該是這樣——唱平常人的平常心,唱平常人的那些平常的牽念,喜怒哀樂都是真的、刻骨銘心的、魂牽夢縈的,珍藏的也好坦率的也好都是心靈的作為,而不是喉嚨的集市。也許是我老了,怎麼當前的免費歌曲能打動我的那麼少?如果是我老了,以下的話各位就把它隨便當成什麼風颳過去拉倒。我想,幾十幾百年前可能也有免費歌曲,有很多也那麼旋風似的東南西北地刮過(比如大躍進時期的、“文化革命”時期的),因其不是發源於心因而也就不能留駐於心,早已被人淡忘了。我想,民歌其實就是往昔的免費歌曲之一部分,多少年來一直傳在民間因而後人叫它民歌。我想,經幾十甚至幾百年而
傳至今的所有歌曲,或許當初都算得免費歌曲(不能免費起來也就不會
傳下去),它們所以沒有隨風颳走,那是因為一輩輩人都從中聽見自己的心,乃至自己的命。
“門前有棵菩提樹,站在古井邊,我做過無數美夢,在它的綠蔭間…”
“老人河啊,老人河,你知道一切,但總是沉默…”不管是異時的還是異域的,只要是從心裡出來的,就必定能夠
進心裡去。可惜,在此我只能列舉出一些歌詞,不能讓您聽見它的曲調,但是通過這些歌詞您或許能夠想象到它的曲調,那曲調必定是與市場疏離而與心血緊密的。我聽有人說,我們的免費歌曲一直沒有找到自己恰當的唱法,港臺的學過了,東洋西洋的也都學過了,效果都不好,給人又做偷兒又裝闊佬的
覺。於是又有人反其道而行,專門
土,但那土都不深,揚一把在腦袋上的肯定不是土壤,是浮土要麼乾脆是灰塵。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門前刮過”雖然“高”和“大”都用上了,聽著卻還是小氣;因為您再聽:“不管是東南風還是西北風,都是我的歌…”這無異於是聲稱,他對生活沒有什麼自己的看法,他沒心沒肺。真要沒心沒肺一身的仙風道骨也好,可那時候“風”裡恰恰是能刮來錢的,掙錢無罪,可這你就不能再說你對生活沒有什麼看法了。假是終於要馬腳的。歌唱,原是真誠自由的訴說,若是連歌唱也假模假式起來,人活著可真就絕望。我聽有人說起對免費歌曲的不滿,多是從技術方面考慮,技術是重要的,我不懂,不敢瞎說。但是單純的技術觀點對歌曲是極不利的,歌麼,還是得從心那兒去找它的源頭和它的歸宿。
寫到這兒我懷疑了很久,反省了很久:也許是我錯了?我老了?一個人只能唱他自己以為真誠的歌,這是由他的個和歷史所限定的。一個人儘管他虔誠地希望理解所有的人,那也不可能。一代人與一代人的歷史是不同的,這是代溝的永恆保障。溝不是壞東西,有山有水就有溝,地球上如果都是那麼平展展的,雖然希望那都是良田但事實那很可能全是沙漠。別做暴君式的父輩,讓兒女都跟自己一般高(我們曾經做那樣可憐的兒女已經做得夠夠的了)。此文開頭說的那位二十一歲的朋友——我們知青的第二代,他喜歡唱什麼歌呢?有機會我要問問他。但是他願意唱什麼就讓他唱什麼吧,世上的緊張空氣多是出於瞎
心,由瞎
心再演變為窮干涉。我們的第二代既然也快到了戀愛的季節,我們尤其要注意:任何以自己的觀念干涉別人愛情的行為,都只是一股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