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悔恨諫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10、悔恨、諫言丞相府一貫都是很忙碌的樣子,畢竟,所有府寺中,丞相府的事務最多,屬吏也是最多的。

——丞相典天下誅討賜奪,吏勞職煩,故吏眾。

——元狩六年,丞相吏員共計三百八十二人。如今的丞相府,屬吏掾史的人數只有更多,不會更少。

的丞相卻是寂靜無聲,平常吏員往來不絕的廊道上空無一人,所有官吏待在屋中,不敢輕易走動。

——大司馬大將軍對丞相的責問,在朝中,已經是無人不知了。

說是責問,也有些過了,所有的消息中可以確認的一點是,霍光當時只是問前來送奏書的田千秋:“君侯何以擅召二千石以下?”田千秋未答。

東西曹中也有人為田千秋抱屈:“何為擅召?君侯總領百官,如何不可召中二千石?”當然也有人覺得霍光的問題並非毫無道理:“主少國疑本就是多事之秋,若中外相悖,人心何安?”說白了,如今既然是霍光秉政,田千秋也一直沒有任何意見,那麼就應當保持這種格局,畢竟,如今的大漢朝廷不是正常的情況,本就人心不安,各方觀望,自然是容不得內朝與外朝再有一丁點的衝突。

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少,但是,也並非都支持霍光。

霍光的權勢太重了,自從燕王案之後,似乎是少了制擎之人,霍光的行事更加無所顧忌,在有些事情上甚至讓人無法忍受。

比如說,除了幾個親信,尋常吏民得以拜見大將軍時,不僅要索去刀兵,還要被兩吏挾持。

丙吉曾經向霍光引薦過幾位在太常受業的儒生,其中有一位就是因為這般待遇,而直接求去,並且直言:“不願見。”但是,當時,一行人已經到大將軍府。那裡豈容一介儒生來去自如?大將軍的屬吏自然不答應,於是就直接鬧騰開了。霍光聽說了,也很乾脆,讓屬吏不必挾持那位儒生。然而,那位儒生到了霍光面前,卻對霍光說:“將軍以功德輔幼主,將以大化,致於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頸企踵,爭願自效,以輔高明。今士見者皆先索挾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禮,致白屋之意。”一番話說下來,霍光也沒有發作,但是,一同來見的幾個儒生都被補為大將軍史,只有那位儒生,沒有被霍光除用。

那位儒生姓蕭,名望之,字長倩,乃是東海蘭陵人。好學,治《齊詩》,事同縣後倉且十年。以令詣太常受業,復事同學博士白奇,又從夏侯勝問《論語》、《禮服》。京師諸儒稱述焉。

很顯然,獨攬大權之後,霍光已經有些容不得逆耳之言了。

當然,這也不是什麼稀奇事。身居高位者多是如此,一朝得志便把權行的更是不在少數。

想想將曾經得罪自己的官吏招到麾下直接斬殺的李廣,再想想直接殺九卿的霍去病,霍光絕對算是心寬廣之人了對於朝中官吏來說,大司馬大將軍秉政也許有種種不妥,但是,有一條是肯定的——至少這位大將軍的確鎮得住大漢天下。

——盼著天下大亂,從中取勢的,總是極少數的一部分人無論如何,對剛剛經歷過之前的大逆案的官吏來說,大將軍與丞相不和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大逆案不是說元鳳元年的舊事,而年初那場因異象而引發的風波,並再次引發一場大逆案。

——這一次…不道…與大逆又有多少區別呢?

——大逆不道一向都聯著用的——如今只是侯史吳罪犯不道,以後呢?

——將會牽連多少人?

誰能說得清楚?

當然,對於丞相府中的屬吏掾史來說,最主要的就是丞相會不會被牽連…

其實,這個問題在大多數人看來,答案是確定的——如果不是對丞相不滿,那位大司馬大將軍又怎麼會說出那樣的話呢?

田千秋也是這樣想的。

事實上,田千秋在霍光說出“擅召”二字時,就已經後悔了。

——他怎麼會犯這樣愚蠢的錯誤呢?

——他簡直就是在挑釁霍光的權力啊田千秋覺得自己真的是關心則亂了。

——霍光一直說著朝議,但是,只看他與御史大夫寺之間推來讓去的功夫,就知道,他究竟有多想用朝議了到這會兒,田千秋才有些轉過味來——看起來,霍光是真的只是想拖些時間…

這樣想著,田千秋就恨不得打自己幾個耳光——這下倒好…朝議?自己先議過了還是那樣一個結果——不僅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還真的將霍光給惹惱了丞相府的黃閣之中,田千秋是真的悔恨不及瞭然而,再悔…只要是悔…多半都是沒有用的縱然田千秋是丞相,也是一樣的事到如今,廷尉王平下獄,少府徐仁下獄,左馮翊賈勝胡下獄。

雖然尚未驗治,但是,只要等侯史吳的罪名真正劃定,這三人的罪也就可以直接定了田千秋惶惶不安,朝中諸官吏更是惶然驚懼——若是丞相再被問罪…

——雖然不能說,坐及丞相毫無道理,但是,當一個人的權力竟可以如此輕易地處置百官之首時,誰又能毫無覺呢?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