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年記小傳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金庸,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一九二四年出生在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的名門望族。查家幾百年來名人輩出,領盡風騷,清朝皇帝康熙稱之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一九二九年(五歲)入讀家鄉海寧縣袁花鎮小學。一九三二年(八歲)那年,查良鏞無意中看到武俠小說《荒江女俠》(作者顧明道)“琴劍二俠”的行俠生涯深深地引了他。這是查良鏞看到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之後,查良鏞到處蒐羅武俠小說(如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與《近代俠義英雄傳》等),一睹為快。

一九三九年(十五歲)讀初三時,查良鏞與同學合著的第一本書《獻給投考初中者》出版,暢銷省內外,開始初才華。

一九四一年(十七歲),他因在壁報上刊文(題為《阿麗絲漫遊記》)影著諷刺學校的訓導主任,被浙江省立聯合高中勒令退學。後一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

查良鏞小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外官。抗戰後期,年方二十(一九四四年)的他如願考進中央政治大學外系,由於看不慣一些國民黨職業學生在大學裡橫行霸道、整人打人,於是“行俠仗義”打抱不平。誰知,他的“俠舉”惹了禍,校方接到投訴後勒令其退學。

“查少俠”只好離開校園,跡江湖(後曾在中央圖書館閱覽室掛一職銜)…

一九四五年(二十一歲),他在杭州任《東南報》外勤記者及英語電訊收譯員。一九四六年年底,又轉赴上海東吳法學院班修習國際法課程,並被上海《大公報》錄取為國際電訊翻譯,成為兼職記者。一九四八年(二十四歲)年底,查良鏞被調派往香港《大公報》繼任翻譯工作,並在來年發表國際法論文《從國際法論中國人民在海外的產權》等文。

“身無分文走香江”的查良鏞,從此就得靠自己的雙手打天下,而他與《大公報》幾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開始。

重回《大公報》不久,就在一九五二年(二十八歲)被調任前往復刊後的《新晚報》任副刊編輯。其間,曾以姚馥蘭、林歡為筆名撰寫影評,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

當時,梁羽生也正好在《新晚報》任職,兩人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他們一起下棋,一起寫棋話,時常海闊天空閒聊…而聊得最起勁的則是武俠小說了。

一九五三年的時候,梁羽生以《龍虎鬥京華》一書打響。到了一九五五年,三十一歲的查良鏞亦偶試身手,其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天方夜譚”版連載一年多(一九五五年二月八到一九五六年九月五)而一舉成名。至此“金庸”作為一個“神話”由此誕生,同時也奠定了他武俠文學的基業。

五十年代的金庸(查良鏞)、梁羽生(陳文統)、百劍堂主(陳凡)因同寫武俠小說,還都供職於《大公報》,故人稱“三劍客”某,他們突發奇想:要在報上開設《三劍樓隨筆》專欄,三人合寫,以展現“三劍客”

“相會時互放的光芒”給“新派武俠”留下一段歷史見證。一九五六年,《大公報》上開闢此專欄,而金庸的《碧血劍》也開始在《香港商報》“說月版”連載(一九五六年一月一到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三十一)。

一九五七年,三十三歲的他因暗戀長城電影公司一位著名影星(夏夢),離開《新晚報》進入了長城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和導演。在此期間,金庸推出的石破天驚之作《鵰英雄傳》(連載於《香港商報》),引起傾城熱賣和全城爭讀。該書更被視為“天書”金庸在新派武俠小說裡的宗師地位亦由此奠定。

一九五八年,查良鏞與程步高合導電影《有女懷》,來年則與胡小峰合導電影《五老虎搶親》。同年,三十五歲的他拿著自己的八萬港幣,自立門戶,創辦《明報》。很多人都認為不出一年半載,《明報》就會關門大吉。但查良鏞憑著他的一支如椽妙筆和創作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在《明報》的創刊號上開始連載;《雪山飛狐》是在《新晚報》上連載的)、《倚天屠龍記》(在一九六一年和《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等,撐起《明報》大業,使《明報》得以苦苦維持下去。

一九六二年五月,十萬大陸居民波式地湧向彈丸之地的香港,形成一股浩浩蕩蕩的“逃亡”香港處於一片混亂之中。

“明報”因傾力傾情地報道、評論“逃亡”而聲名大噪,發行量遽增,苦苦支撐的局面終於宣告結束。

一九六o年(三十六歲),查良鏞為《武俠與歷史》雜誌撰寫《飛狐外傳》。還是這年,臺北市出動大批警察,在大大小小書店搜繳武俠小說。查良鏞的武俠小說自然是在查之列,臺灣當局指之為“毒素頗深”是“統戰書本”一九六三年,開始為《東南亞週刊》撰寫《連城訣》,《天龍八部》也開始在《明報》連載。

一九六五年年中,查良鏞漫遊歐洲一個多月,於是請倪匡“化筆”寫《天龍八部》。查良鏞旅歐回港時,倪匡相告:“金庸,真不好意思,我將阿紫的眼睛瞎了!”同年年底,查良鏞開始創作《俠客行》,並創辦了《明報月刊》。這本雜誌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素不謀面的學人通過書信來籌劃、創辦的,這在世界出版史上實屬罕見。

在一九六六年的“文革”期間,《明報》以對此及時、準確地系列分析報道,在香港報界獨領風騷,大放光芒。《明報》因而銷路突飛猛進,正式確立其大報地位。

一九六七年夏季,香港爆發了被稱為“香港式文化大革命”的“六七暴動”查良鏞因支持港府被“左派”罵為“漢”、“走狗”、“豺狼鏞”《明報》也成為左派分子重點攻擊目標。不過,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創辦《新明報》,在香港創辦《明報週刊》,並開始創作《笑傲江湖》同樣是在這年。

其實,金庸不但是文學天才,還有極高的政治察力,比如,是他最早指出**要打倒**,**將會被**清算的可能。

《明報週刊》開了香港娛樂週刊的先河,也為查良鏞帶來可觀的利潤。《明報月刊》和《明報週刊》這兩顆星星,輝映著《明報》這個月亮。

查良鏞有兩支筆:一支是寫武俠小說的“世界第一俠筆”另一支是寫社評的“香港第一健行”香港市民喜歡看他的社評,連國共兩黨政要、美國國務院也剪輯他的社評,作為資料加以研究參考。

寫武俠小說,他最初是為了賺錢,而後是為了撐起《明報》的大業。到了六十年代末期,則是試圖在武俠小說創作方面進行一些新嘗試,並表達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對現實社會的一些看法。於是,便有了政治寓言…《笑傲江湖》,以及社會問題小說…《鹿鼎記》(創作、發表於一九六九年)。這兩部小說被公認為其武俠小說的巔峰之作。

一九七o年,查良鏞創作《越女劍》的同時,開始修訂全部武俠小說作品。一九七二年,《鹿鼎記》連載完畢,四十八歲的金庸就此宣佈掛印封筆、金盆洗手,不再寫武俠小說了。

封筆之後,查良鏞把近二十年來所寫的武俠小說逐字逐句地修改。經過十年的修訂,一套十五種共三十六冊的《金庸武俠小說全集》終於出版完畢。

從獲得諾貝爾獎的教授到販夫走卒,從黃土高原到美利堅,各個階層各個地方,到處都有“金庸”從來沒有一個作家的作品,能像查良鏞的武俠小說那樣廣受歡,有人甚至說他是武俠小說創作的“真命天子”!中國武俠小說百年發展的壯麗風景,由“十大宗師”的作品構成。而當中最為輝煌的當是查良鏞、古龍、梁羽生這三位大師的新派作品。其中,又要以查良鏞的武俠小說為巔峰。

這正是:“武林”至尊,唯數金庸;風行天下,誰與爭鋒?

一九七三年,查良鏞應國民黨之邀,以《明報》記者身份赴臺訪問十天,還與蔣經國等人見面會談,之後在《明報》連載《在臺所見、所聞、所思》。蔣經國是“金庸”但他與查良鏞所談的,並非武俠小說,而是時政國事…

查良鏞在金門看到:地底的坑道縱橫全島,大卡車和坦克車通行無阻,地上、地下,到處都是炮位和機關槍陣地…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