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未了之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靈隱寺座落在靈隱山下,它不僅是杭州最大的古剎,而且系名聞遐爾的禪院。建築宏偉,結構雄渾…
溯自東晉咸和年間.有一個印度僧人,名曰“慧理”他負笈東來華夏傳道修行,鑑於西湖明媚、赤陰鍾毓,遂在該處落腳,四方託缽募化,建造了這座名剎。
千餘年來,由於歷朝興衰榮辱.該寺幾次遭受兵焚燬摧.據考據.它全盛時期有九樓十八閣,共分七十三座殿堂.僧侶多達三千餘人!
大雄寶殿君臨天下,它重簷三疊.具高度幾及十四丈之譜。二旁左右經塔猶如守門神將,四周則分佈著、圍繞著千佛閣、輪藏閣、聯燈閣、覺卓閣、大樹堂、尚鑑堂、紫竹林、萬竹林…
清晨入古寺,初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聲音。
這首五律乃是唐朝進士常建遊常縣破山寺見最生情所寫。
倒也沒有什麼,因為後面一首完全不同,是以特別表明一下。
鐘聲雜笙歌,下方城郭近;遙天浸白波.古木藹青叢.
路自中峰上,盤迴山薛蘿;到江吳地近,隔岸越山多。
這一首詩的作者非但是個紹興和尚.他法名很怪,叫釋處默。
“釋”就是和尚“處默”大概是不喜歡講話的意思吧?
他也是唐朝時候的人,因為寫的正是杭州地方.山上的鐘聲夾雜著城內的笙歌;藹藹的青叢古木,也遙對著錢塘江門的波波濤。
還有,還有江的一邊江蘇省就是昔吳城.另一邊則是越國的領土了。
釋處默所寫的地點是聖果寺。但聖果寺距靈隱寺並不太遠,因此也可以說是完全-洋!
這也是景.本沒有什麼。所不同的乃是此處為配合上面一首五律古詩的韻意,故將其中語句給倒裝了好幾句。
七月十六辰牌時分.靈隱寺內的輪藏鬧中有數百僧侶.他們盤著雙膝.席地上在蒲團之上,正在聆聽一個螺發、環眼、國臉、闊嘴的行者說法。
麥小云兄弟舉步邁了進去.也坐在後面傾聽起來了。
和尚們個個法相凜然.輪藏閣滿閣氣氛肅穆。
佛教,乃引自天竺佛國,全盛於隋唐年間.歷來資深的上人、法師,據中又加以創新.加以增刪.遂分為“大乘”與“小乘”大乘探討哲理.小乘究研論修。
大乘分為——“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或瑜珈宗.宗師為玄奘師。
“天台宗”——乃系“智顓”創立於天台。
“華嚴宗”——宗主杜順,二祖智儼,發揚於終南。
“禪宗”宗主乃是“菩提達摩”.二祖慧可,後又化成南北兩派,南派上“漸悟”.漸悟必須積修,經年累月.逐漸成佛。北派主“頓悟”頓悟即是立地成佛.不必參禪,不必修學.更不須要淨土:淨土乃修參之所.只要一旦福至心靈,一悟即成。小乘分“俱舍宗”、“以實宗”其他散宗尚有“三論”、“密宗”、“律宗”、“淨土宗”等等他們皆是各自為政,自立門戶.但也合而為一!
“蒼-一粟,宇宙混沌.大地遂分,萬物乃生。”
“初生萬物.本乃一體。是以萬物皆備於我。人若能破除我與非我之境界,則謂們‘僅情’,亦曰‘徹悟’。”阿修羅百舍,著生硬的中原之音、華夏之語.侃侃的暢談著。
他,國籍印度,卻能通中華數種方言.說起來也真是難能可貴,這乃是持之以恆、經常跋涉在二國市川之間,散播教義.廣弘佛法,又時與邊陲居民練研,切磋,始臻此境。
“凡物必先有理,後方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物既生聚,必秉此理而有,必秉此理而有形。”阿修羅百舍,也是盤膝坐在蒲團之上,們他的蒲團寬大,他的講臺高聳,黝黑的臉上一片湛然,幾有忘我之境!
麥小云兄弟,他們也算是半個和尚,二十年的教養與薰陶.全在青燈古佛之間所進行,心中深植禪.是以阿修羅百舍語言中暗具之玄機.他們都能一一聽得入耳,領悟於心。
“形是氣之凝聚,由理所誕生。氣分陰陽:陰氣靜,沉而下降;陽氣功,浮而上升。氣聚則物成.氣散則物毀;氣清者為聖.氣濁行為愚。”輪藏閣中鴉雀無聲,寂靜異常,人人皆是泥塑木雕、金鑄石鑿.只有滿樓的薰風和那搖曳的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