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6-1768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766]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他沒有找東西鼻孔,卻拿了個碗,就放在鼻子下面,一邊騎馬一邊接著,連續兩天兩夜趕到松山,據說到地方時,接了幾十碗。
反正我是到今天都沒想明白,拿這碗幹什麼用的。
會戰地點,松山,雙方亮出底牌。
清軍,總兵力(包括孔有德等雜牌)共計十二萬,洪承疇,總兵力共計十三萬,雙方大致相等。
清軍主將,包括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等銳將領,除個把人外,都很能打。
洪承疇方面,八部總兵主將,除吳三桂外,基本都不能打。
至於戰鬥力,就不多說了,清軍的戰鬥力,大致和關寧鐵騎差不多,按照這個比率,自己去想。
換句話說,要攤開了打,洪承疇必敗無疑。
但洪承疇,就是洪承疇。
崇禎十四年(1641)七月二十八,洪承疇突然發動攻擊,率明軍搶佔制高點
鋒山,奪得先機。
他十分得意,此時他的軍中的一個武官對他說了一件事:佔據高地固然有利,但我軍糧少,要提防清軍抄襲後路。
然而洪承疇似乎興奮過度,把那個人訓了一頓,說:我幹這行十幾年,還需要你提醒?
大多數歷史學者認為,這句話,就是他失敗的最終原因。
因為就戰略而言,固守是最好的方法,進攻是最差的選擇,而更麻煩的是,當時的洪承疇,在進攻之前,只帶了三天的糧食。
無論如何,只帶三天的糧食,是絕對不夠的。
所以結論是,一貫英明的洪承疇,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最終導致了戰敗。
我原本認為,這個結論很對,洪承疇很蠢,起碼這次很蠢。
後來我想了想,才發現,洪承疇不蠢,起碼這次不蠢。在他看似荒謬的行動背後,隱藏著一個極為明的打算。
其實洪承疇並不想進攻,他很清楚,進攻極為危險,但他沒有辦法。
因為有個人一直在催他,這個人的名字叫陳新甲,時任兵部尚書,而這位陳尚書的外號,叫小楊嗣昌。
楊嗣昌同志的特點,是風風火火,玩命了幹,能得這個外號,可見陳大人也不白給。
自打洪承疇打持久戰,他就不斷催促出戰,要洪督師趕緊解決問題,是打是不打,多少給個代。
但洪承疇之所以出戰,不僅因為陳尚書嘮叨,像他這樣的老油條,是不會怕唐僧的。
[1767]他之所以決定出戰,最本的原因,就是兩個字——沒錢。
我查過資料,明末時期的軍餉,以十萬人計,吃喝拉撒外加工資、獎金,至少在三十萬兩白銀以上。
要在平時,這也是個大數,趕巧李自成、張獻忠都在鬧騰,要是洪承疇再耗個幾年,崇禎同志的褲子,估計都要當出去。
所以不打不行。
但洪承疇不愧為名將,所以在出發前,他想出了一個絕招:只帶三天糧食。
要還沒明白,我就解釋一遍:帶上三天糧食出征,如果遇上好機會,就猛打一悶,打完就跑,也不怕對手斷後路。
如果沒有機會,看情形不妙,立馬就能跑,而且回來還能說,是糧食不夠了,才跑回來的,對上面有了個代,又不怕追究政治責任,真是比猴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