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酈瓊將兵未必要勝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丞相,末將有一事不明,不知可否賜教?”瓊得令出疑問,原在兀朮意料之中。

“將軍以為,一萬五千兵馬不夠麼?”兀朮反問道。

“丞相此前曾道,楊再興可抵得一萬兵,晉城中不下四五千守軍,太行山數萬賊子可以隨時出現,末將領此萬餘兵馬,豈不是為楊再興送兵器甲冑的麼?”瓊心一橫,也不顧忌了。

兀朮看著瓊,久久之後才搖頭笑道:“按將軍之意,若須七八萬兵馬,本相須如何籌措?”就去了五千多,餘下在開封城中的兩千餘騎已經盡數隨自己去了晉城,其他的都返回上京去了,若非晉城之事,連這二千騎都不會再留下,早已經盡返上京。近月來,草初生,正是牛羊長膘之季,卻被蒙古遊騎小隊連番襲擾,上京百里外的部落都不能自安,金帝見和議已成,早就催促了不知多少遍。開封城中,不數就會來一位上京使節,所持之詔,不外乎請兀朮早息兵戈,率部返上京以治朝政。若是大軍再行遷延,恐怕最想發飈的就不是楊再興或趙構,而是上京城中的金帝了。

開封城中,總兵力已經下降到不足兩萬,眼下再帶走一萬五千兵馬,守城的不過四五千人,說起來還不如晉城守得實在些,畢竟那裡城小,四五千人足可以照顧得面面俱到。開封城牆上。四五千人連站滿一圈都做不到!兀朮為了攻晉城,除了隨身百餘騎的親衛,其他兵力已經儘可能多的給瓊了。若說還要增兵,確實也強兀朮所難。

但這一萬五千兵馬前去,兵法有云“十倍圍之”這點兵力連圍城一圈都做不到,難道對方會那麼傻,非要出城與自己決戰?楊再興不會縮在城中消耗自己所率地女真與漢軍兵力。直到發起最後一擊?瓊越想越黨內得前途不會太妙。

淮北數十座城,座座需要人守,消耗了兀朮太多地部隊,漢籤軍在戰後即須返原籍屯墾,不可久用,這也是讓兀朮寢食難安的隱憂,前線還好辦些,只要略有宋軍越界。就呆集中兵力加以打擊,並向趙構問罪,下令張俊約束所部宋軍便是。何況張俊在這方面一向謹慎,讓兀朮安心不少。可是像楊再興這樣。在河北心腹之地中劃出一塊來,卻讓兀朮傷透腦筋:若放任不管。天知道會壯大到何等規模;若是要強攻,卻無異於當初穎昌之戰,勝敗之機實在難說得很,卻須耗盡大金國力方可以一戰!

區區一騎勇將,數千山賊,眼下卻讓大金最高統帥無計可施!

“將軍且去晉城,只須令楊再興明白,晉城仍是大金治下,本相不會輕易放棄,也就罷了。若是戰事不利,不須待我軍令,直接率軍返開封便罷。此後晉城百里之內,約束軍兵不得入內也就是了。”兀朮見瓊久久不肯離去,心知他也為難,只得補充說出這等喪氣的話來。瓊聽了,哪裡會不曉得兀朮已經無可奈何,能夠說出這樣地話,足見也被自己得沒了退路,當下拱手而退,自去領軍出城不提,只是勝敗之數,早不在考慮之中了,丞相不過是要給上京諸人一個待,證明太行山賊據晉城為變,自己並沒有姑息不理而已!

^。過五十里,緩緩往晉城而去。

楊再興在晉城中,等得焦急,不時出巡,看到地裡莊稼越來越高,心中卻是七上八下:這兀朮為何還無動作?沿河一帶的俠義社英雄,都道未見金兵大舉調動,究竟兀朮派遣兩批使臣,就只為了招降自己,還是為集結大軍拖延時間?

世事確難料,沒等到兀朮大軍,卻等來了趙構的書使,只是這書使來得極突兀,竟然是往上京賀金帝生辰的副使,保信軍承宣使王公亮,完成了開封之行後,繞道來的晉城。此番不便在城外接待了,楊再興規規矩矩地進了晉城之中。算起來,至少趙構清楚,這可以當作是大舅子給妹夫送信,就這一點來說,楊再興也不好太過為難王公亮。

“王大人遠來辛苦,晉城簡陋,不堪接待御使,還請王大人鑑諒!”楊再興在府衙內大排宴席,高林等諸頭領都來與會,嶽雷卻因自家身份特殊,加上對這王公亮並沒有什麼好觀,堅持不參加接待,楊再興也不強求。

王公亮久任此類職司,對金人謙卑之至,對宋朝官員卻不甚理會,尤其是對軍中職務較低地武將更加看不入眼,到晉城一看,雖然比河北諸城整齊得多了,城中人口也不少,法與江南大鎮相提並論,心中老大的不樂意,卻是身得不盡職而返。聽楊再興說得順耳,稍稍和緩了一下心情,才勉強道:“楊大人,下官皇命在身,還請大人早早安排香案接旨為是,莫誤了下官差使!”楊再興心中暗笑:這半大不小的官兒,竟然把官威耍到了晉城,那是面對宋人耍威風慣了,不知道面對宋人也該有怕的時候,當下開玩笑地問道:“王大人不是來傳口諭麼,怎麼還有聖旨?不知聖旨何在啊?”王公亮趾高氣揚地自袖中取出一封書函:“聖上密旨在此!”高林在旁,一把奪過,徑直遞給楊再興,口中道:“王大人給金賊賀生辰要緊,切莫耽誤時辰,大哥早些過目,看王大人還有何事要辦,方是道理。”—王公亮大駭,正待發作,卻見楊再興“嚓”的一聲將書函拆開,滿不在乎地當場展閱,旁邊眾人皆嘻笑自若,望向王公亮時有掩口偷笑者,方才醒悟過來:自家眼下不是在臨安城中,更不是江南諸鎮將帥處,而是在太行山賊窩裡!有了這個覺悟,王大人才汗從背出,正襟危坐,剛才的官威霎時收斂殆盡。

楊再興細看時,其書曰:“得卿奏報,深朕懷,柔福安危,繫於卿之舉動,不可不慎,嶺表若有別事,須卿措置者,朕自安排得力文武,不須掛懷。卿身處危地,萬事還須謹細,今南北和議已成,萬民稍得生息,朕實負河北子民良多,然權其輕重,亦別無良策,卿其深體朕心,勿令南北另生事端為幸,諸事體雖得權宜之便,亦非久遠之策,望卿早為規畫,若有良策,無礙於國家者,朕無不從之,惟望卿與郡主早南歸,則為幸甚。臨安舊府,已著人看顧,當無大礙。”書末沒有落款,卻用了趙構御押,書中語義多有含糊不清之處,但楊再興與趙構彼此心照不宣,也不必多言。其中嶺南事多半指岳飛家小,其義卻有多端,或可理解為保嶽門平安,也不無危脅的意思:“你若在河北亂來,朕便殺了岳家洩憤!”此外,書中明白待,不可令南北另生事端,致戰火重起,楊再興卻早有預料,至少在韋后返臨安之前,不能將和議徹底毀掉,否則會瘋趙構的。

至於臨安城中舊府,實無關大局,趙構地意思,大約有“只要帶柔福南歸,朕將既往不咎”的成份在裡面,只是楊再興是從後世過來的人,早知道韋后南歸之時,便是滅口之,哪裡容得楊再興與柔福在臨安城中好生過活?楊再興看罷,微微訕笑,只笑那趙構用心良苦,比兀朮來書還要摯切一些,卻哪裡能夠動自家之心!

王公亮使命已經達成,但沒有想到會以這種陋的方式達成,這頓飯便吃得無味之至,加上太行、晉城之中,除了野味還算新奇,實在沒有什麼緻菜餚,也吃不出什麼胃口來,便草草了事。其餘眾將也罷了,只當是楊再興叫大家改善伙食,席後一鬨而散,楊再興卻堅持要送王公亮出城。

進城時坐轎,王公亮未曾看得仔細,出城時多了一番戒心,便留上了意,只見城中處處都在修葺,教場上數千軍兵卻殺聲震天,練得正勤,城上城下,諸般防守器械完備,甚至出城數百步外,還差點被城中投石機拋出地一聲大石砸中,嚇得王大人一顆心撲通撲通地。

“若是在江南,憑這般練兵,這等囂張,不遵王法,某家早就上奏一本,道是這楊再興反意昭彰,只是在這大金國治下,若說其有反意,卻是反誰?”王大人一路上,為晉城受辱之事心下難平,卻實在難以找到參奏楊再興的藉口,只得作罷。

王公亮這廂剛去,沁水邊上便傳來消息:瓊率大軍已經開始渡河!

“大哥,要不要擊其中?”高林得報大喜,嶽雷也摩拳擦掌,躍躍試。

楊再興卻道:“瓊率部一萬有餘,若要擊其中,晉城中須出去多少兵馬?”高林細算一下:“總得三千騎上下。”楊再興道:“城中有多少騎軍?”嶽雷聞之一撇嘴,高林訕訕地道:“不足兩千。”當下眾人不再多廢話,全力投入準備守城。自佔晉城以來,這番功夫已經花了近兩個月,實在已經充分得很了,但楊再興地要求更高:“老子要讓金賊有來無回!”有此一句話,眾軍多費了數倍的功夫,眼下是檢驗的時候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