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立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書吏們有書吏們的煩惱,而李晟則有李晟煩惱。正如下面的書吏們暗中傳的那樣,他們的主子李晟正在為自家的王國到底要確立一個怎樣的國號而頭痛著。他看著孔明、許靖、孔衡、孔參、法正他們到自己面前的幾個參考答案,都是無奈的搖了搖頭“這些都是什麼國號啊?”李晟對此頭痛著。擺在他面前共他選擇的國號有:“巴”

“蜀”、“荊”、“越”等數個。這量是多的,可其中沒有一個令李晟覺得滿意。

“就這些了嗎?”李晟微微皺起了眉頭,略有些失望的看著孔明他們。

“主公對這些都不滿意嗎?”孔明開口問道。這其實是一句廢話,因為李晟此刻的想法如何,可都明明白白的寫在他的臉上呢。

“若我只想偏安一隅而稱王,那用這些國號,也未嘗不可。但我終究是志在天下的,如果用‘巴’、‘蜀’、‘荊’、‘越’之類的來稱呼,總覺得有些不合適。我不知道這一點你們到底考慮了沒有。這幾天我一直讓你們返工,其實也就是為了這一點。”李晟點點頭說出了自己考慮。

“是這樣啊。”孔明等人瞭解的點了點頭,卻是轉頭朝向自己身後的兩位年輕人:“既然主公的想法是如此。那麼子平、子進把你們兩個計議出來的國號和主公說說吧。”

“是,軍師!”孔衡和孔參恭謹的朝孔明行了一禮隨後慢步走到李晟的跟前,從容不迫儼然有大家分度的向李晟說道:“主公,我們兄弟仔細了研究了一下,荊、益、三週的地理歷史,發現若要擺脫給人偏安一隅之國的印象,唯有三個國號可以選擇。”

“哦?還有三個之多嗎?”李晟的眼睛微微一亮,對此頓時興趣起來:“你們切所說究竟是哪三個國號?”

“唐、漢、楚!”孔衡孔子平擲地有聲的說道。

“咦?”李晟驚訝了一身,確實有詫異,他緊緊的盯著孔衡,注視著看了好一會,卻是笑了起來:“你且所說為什麼只能從這三個國號之中選擇?唔,就先從楚開始吧!”李晟說著,整個人的身體重重的往後靠去,卻是把自己全然按在了椅子上。他的椅子是披著厚厚的一層虎皮的,這按奈下去倒是極為柔軟。

“楚乃是周時留下來的古國,向來為我南方之大國,有強秦富楚之稱。後秦統一天下,又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後西楚霸王項羽,以楚霸王之令,而號令天下,雖其存時尚短,卻也稱得上是一朝之代。武帝時,太史公為項羽立傳,便是以本紀言之。故‘楚’可以為天下之霸。”孔衡侃侃而談道。

“那麼漢呢?本朝已然稱漢,我們還能繼續用這個號令嗎?”李晟對於楚這個國號不置可否,復又繼續問道。

“漢源自於高祖,源自於漢中。高祖以漢王之令,而有天下。今雖多有殘破,但昔武帝之威,強漢之光依舊令人懷念,天下之民多以漢人自詡。如今主公已有漢中之地,亦可以稱漢中王。儘管這與本朝之國號有所衝突,但主公儘可以心懷朝廷之意言之。待後曹氏廢漢之時,主公便可以漢皇女婿之命,繼承漢統,以承應天下遺民之望。”孔衡微笑的解釋著,作為孔融的兒子,又被李晟和諸葛亮聯手調教了一番,他對於這些紙上談兵論政的東西倒是悉的很。

“唔,繼承老丈人的遺產?呵呵,這也是不錯的。不過我還是需要考慮。”李晟灑然一笑,卻是看了孔衡一眼,好奇的問道:“你說後曹氏廢漢?你怎麼就如此敢肯定曹氏必然會將漢室給取代了呢?”

“曹有言,若天命在我,我當為周文王。周文王來周朝奠基之君,其時國力雖強,卻沒有代商之舉,及文王沒,武王即位,便有牧野之戰,周朝得以而成為天子。曹此語,表面上看來是他沒有取代漢朝的心意,但從實際上看來,他卻是在為他的兒子做好取代的準備,這從曹一步一步由公而王便可以看出。”孔衡說出了自己的分析。

“那也有可能只是一句戲言呢?”李晟反駁著說道“嘴巴上的東西,總是算不得真的。尤其是曹還沒到出口成憲的時候。”

“也許吧。不過,即使曹說得那話算不得絕對的真實,但曹接下來所進行的這一系列舉動,尤其是他將曹丕立為自己世子的事實,卻給他的話做了註腳。曹丕乃是狠辣之人,其野心大於他的能力。曹在時,他還可以謹慎,一旦曹故去無人壓制的他,必然將漢皇廢去,取而代之。”孔衡依舊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對於李晟的反駁並不在意。

“這是你自己的看法?”李晟的眼睛一亮,臉上隱隱有幾分欣賞之意。

“確實!”孔衡重重的點了點頭。

“很好。”李晟讚賞了一句,臉上的笑容更深了,他繼續問孔衡:“那唐又如何?我記得唐之國乃是幷州之地,於我們眼下這兒沒有什麼關係啊。”

“古唐之國確實在幷州,然其數度被滅,確有一支遷徙到了襄陽西北的棗陽附近,後復以唐為號。其實,唐之國號,源於上古五帝之堯唐,乃是堂堂正正的中原之主。主公若想以王者之道而令天下,又復以開國新朝之氣象,一洗往之陳腐的話,那以唐之為號乃正其時也。”孔衡對於唐國的歷史解說的並不多,不過李晟看得出來,他似乎更傾向於唐這個國號。為什麼呢?因為唐,乃是上古五帝之過,就意境而言似乎比漢、楚之類的更加深遠,也更加符合王道。

“真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願望啊。”李晟暗自想到,心下也不曉得孔衡這樣的想法到底算不算是一個私心。其實就他自己而言似乎也覺得唐這個國號更加的適合於自己,不為別得,只為那後大唐的強盛之名而已。

“強漢盛唐”李晟並不清楚從後世來得自己和這個唐朝皇室到底有沒有關係,但既然自己姓李了,而這個大唐的威名又如此之強,那麼自己為什麼不“繼承”這個唐的名號呢?雖然由於自己的出現,三百年之後的大唐很有可能再也出現不了了。

“在繼承歷史的同時開創歷史,這才是我所需要做的。強漢之後有盛唐,做出這樣的選擇也是很不錯的呢。”李晟仔細的想了想,隨即做出了最後的決定:“既然唐乃是上古五帝之一的國號,且又和我們荊州有比較密切的關係,那麼我們便以唐作為我所立之國的國號吧。”

“諾…!”眾人聽李晟最後確定下來,不再鬧彆扭了,臉上頓時都綻開了花。

問題解決了,稱王的準備工作自然也就繼續下去。建國的期被李晟選在了五月,這離眼下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充裕的了,但實際上卻緊張的很。因為李晟決定以唐為國號,所以建國進位之地點要放在荊州。荊州襄陽城西北的棗陽,那裡居所是古唐舊都之址。李晟將在那兒建立王臺。

“據說那可是一座高六丈,分三層周圍三里的巨大臺閣哦。雖然臺上沒有什麼建築,可要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完成這個臺,想必也是夠嗆的。可能主公要讓大部分的百姓都去參加勞役吧。不過現在這時間可真不好,正是要耕的時候啊。”對於李晟稱王的事情,荊州的大多數百姓都持一種欣喜的態度,只是欣喜歸欣喜,他們對於在這農忙時節徵發勞役的事情,總是抱有一種牴觸“與幫主公修建王臺相比,我們田裡的莊稼似乎更重要一些。”他們不曾將這話說出口,可在心裡都是如此認為的。

百姓有這樣的想法,但大多數的官員們卻未必有和他們的想法一樣。儘管他們也都明白自己治下百姓的耕是很重要的,但比起幫主公修建王臺來說這又是遠遠的不如了。他們聽說這王臺要在三月二十動土,卻是早在三月十五把各地的役民給召集了起來,讓他們迅速的趕往棗陽。他們本想是在二十之前就將人手都準備好,只等自家上司的一聲令下便迅速的開工。哪想他們這邊背了自己治下百姓的咒罵將人手集中起來,那邊卻得到了來自成都的一紙責令:“修建王臺乃是順應天命之事,天命亦是民命。民貴君輕,君等何以為建王臺而擾民?請速速將百姓散去,散些錢財,令其回家專心務農。至於修建王臺之事,主公自有人手安排。”

“唉…”一紙命令到來,官員們皆盡頭痛不已。他們沒有想到自己的一顆好心居然拍到了馬腳上。不過主公的命令既然如此,他們也沒有別得辦法,當下將召集起來的役民散去,每人俱發了一貫錢作為補償。這可是高額補償了,就一般而言一貫錢足夠令一戶五口之家兩個月衣食無憂了,如果不是自家主公在那個海外的什麼旅漢之地開了據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銅礦只怕今只能讓那些役民回家,而不能支付這一分的賠償。

“還是有錢好辦事啊。”看著百姓領到錢之後的笑顏,官員們這麼想道,不過在看到倉庫裡的錢糧一貫一貫的減少他們也不痛起來。他們這一次一口氣召集了二十萬役民,而此刻遣返,他們自也是要散發二十萬貫。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啊,怎麼說也是抵得上一個中等規模的縣三個月的祱收了。儘管這些補償的錢不要他們自己出,可他們看著錢財的失自也是稟稟而然起來,將這事情刻在了自己的心裡。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