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期:2008-8-918:59:48好戲,當然還在後頭。
那時,劉邦口口聲聲要蕭何對百姓請罪,蕭何還真當回事來了。不久,他瞄上了一塊地,這就是赫赫有名的上林苑。自秦以來,上林苑一直都是皇家的後花園和遊獵之地。但是,上林苑因為年久失修,再加上國家初建,經費不足,所以這塊好土方就漸荒蕪,成了一片雜草亂木縱橫之地。
於是,蕭何就打著為百姓退林還耕的旗號給劉邦上書,陳述如下:長安人多地窄,上林苑剩餘諸多空地,實在可惜。陛下可以把它分給小民種田,這樣,百姓不但收了莊稼,您還可以得到不到稻草當獸食。
蕭何實在太可愛了,他這個建議不亞於太歲上動土。門客說損人利已,並沒有說損皇帝利小民。從古至今,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在做著一個共同的夢,那就是當大地主。當然,劉邦是天下最大的地主,他也不在乎上林苑那百里土地。問題是,讓地事小,倒貼事大。蕭何割皇家土地補貼百姓,百姓得利,蕭何得民心,劉邦除了蕭何所言的那堆獸食外,幾乎還賠光。
你賺了,我賠了。天下豈有這等好事?果然,劉邦一收到請書,然大怒,叫囂要收拾蕭何。於是,他馬上把司法部長(廷尉)召來,說道:“蕭國相肯定和姦商勾一起,竟然打我上林苑的壞主意,你去把他關起來。”就這樣,蕭何做了一輩子的官吏,還是頭一回落水了。其實,要說蕭何不懂官場遊戲規則,那是胡扯。他之所以冒生命之危險出此下招,理由只有一個:他太善良和太自信了。首先,為了自誣保命,他已經做了一回狠狠地把個人安危建立在百姓失地的痛苦之上。此次讓劉邦提出讓地一事,絕不是自誣的傑作,而是出自內心的良心,為百姓謀取利益,以換心安。其次,蕭何以為叫劉邦讓出上林苑的空地,是一舉兩得之事。如果不行,頂多也是擱置不理。沒想到,此一時非彼一時,年老多疑的劉邦還是無法忍受,痛捉下牢。
好馬也有失蹄的時候,蕭何,您就先在牢裡蹲著吧。您要相信好人有好報,會有人替您在陛下說好話的。
果然,數之後,蕭何的救星就降臨了。
主動為蕭何在劉邦面前說好話的人,竟是一個姓王的衛尉。所謂衛尉,就是皇宮的衛兵司令。其實,如果不是衛尉出面,蕭何還真出不了監獄。因為劉邦關起蕭何,表面是上林苑刺,實則是擔心其心不詳,造勢謀反。但是,謀反與否,做為保衛皇宮的司令是最有發言權的。
首先,王衛尉問劉邦:蕭相國有什麼罪過,陛下怎麼突然把他抓起來?
劉邦:我聽說李斯當丞相事奉秦皇的時候,有好處就歸上面,有壞處就自己頂著。哪像蕭何這般當國相的,有好處自己撈,有壞處就讓我來頂。竟然要分我的上林苑取悅百姓,請問我不捉他,那還了得嗎?
王衛尉:陛下您這樣說就錯了。第一,忠於職守,為民請利,這才是真宰相要做的事。第二,陛下沒理由懷疑相國與商勾結。想當初,陛下與項王相距多年,後來陳豨和英布接連造反,您都是出征在外。當是時,相國守關中,只要他一搖,關中非陛下所屬。如果相國真的想謀利的話,不在那時做,現在才想去貪圖那幾兩銀子?第三,秦皇就是不聞其過,國家才滅亡的。這是李斯的過錯,所以他沒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陛下千萬不要把蕭國相想得及膚淺了啊。
王衛尉一席話,猶如排倒海,不可辯駁。這個道理,劉邦當然聽得明白,可是他心裡還是很不高興啊。就算蕭何真為國家百姓,可是我的面子呢,蕭何不給我面子,這教我怎麼高興起來?
於是,聽守王衛尉的話,他默不作聲,獨自回宮去了。
然而,當天就有使者持節來到監獄釋放蕭何。好啊,劉邦究竟還是想通了。對於蕭何來說,這些的蹲監
子,讓他深深地懂得了什麼叫政治。所謂政治,先過君政之關,其次才是民治。不贏得領導的歡心和支持,一切民治理想及美夢,通通是狗屎。
那怎麼才能贏得領導賞識呢?那就是謙虛,謙虛,再謙虛。正如劉邦前頭所說的,有好處,歸領導;有壞處,自捂蓋。於是,本來做事謙虛謹慎的蕭何,出獄之後變得更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連劉邦曾經賜予他的入朝配劍不趨的待遇都放下不管了,直接光腳跑進皇宮向劉邦請罪。
當劉邦看到蕭何這一幕時,不勝唏噓。十幾年的老革命啊,其實我也不想逮你入獄。只是不懲罰你嘛,我那個年老而脆弱的心又不踏實。起來吧,國相。這事是你錯一,我錯二。既然這樣,咱們就扯平了吧。
於是,劉邦就給蕭何說了一堆釋和之話。君臣兩人,重歸於好。
經過這次致命的打擊後,蕭何再也不敢向上面提任何意見。他已經老了,不願再折騰了。他終於明白,在他這輩子當中,所有豪情壯志的建功立業理想和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他唯一的願望就是像一盞油燈一般,靜靜地等待著油盡燈熄,而不是任由狂風泯滅。
以靜養心,天之道也。蕭何這一等待,劉邦最終還是熬不過他,先行一步到天堂報到。其實,像蕭何活到這份上,多活一年,或少活一年,都是無關緊要之事。人生的帷幕,正像早的霧氣一樣,瀰漫在長空的上空。
孝惠二年(公元前193年),,正月。
這個天來得有些蹊蹺。首先,東方的蘭陵(山東省蒼山縣西南蘭陵鎮)一個平民家的水井中,竟然出現了兩條龍。緊跟著,隴西(甘肅省臨洮縣)發生地震。再接著,夏天一場大幹旱像陰霾一般籠罩在漢朝大地。
在古人看來,大自然一切不詳的徵兆,與人或多或少存在著一股內在的聯繫。果然,這年夏天,以落跑聞名天下的劉仲先薨。緊跟著,蕭何大病在,奄奄一息,只剩下了一口氣。
這時,劉盈聞知蕭何病重,前來探望。劉盈當然不僅是黑髮送白髮來的,更重要的是,他要來看看蕭何要留什麼遺囑。
劉盈問蕭何:“君即百年後,誰可代君者?”如果用不嚴肅的現代文翻譯劉盈這句話,它的意思就是:您死後,誰可接您的班啊。其實,劉盈問這話似乎更多的成分是客套。關於漢朝接班人問題,劉邦在死前已向呂雉代得很清楚。蕭何之後,必曹參接之。這個道理,從開國論功時,就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第一名死了,不是第二名接班,難道留給後面的嗎?
所以說,曹參當接班人,這是板上釘釘,不容置疑。然而,蕭何沒有直接回答劉盈,他反而像踢皮球一樣地對說道:“知臣者莫如主。”蕭何當然是說,您劉盈是最瞭解的人,答案就不用我多說。是啊,不要說劉盈,答案恐怕是滿朝大臣心裡都是認可的。於是,劉盈也不客套了,直接問道:“您覺得曹參怎麼樣?”劉盈話語剛落,只見蕭何像只老雞似的,在枕頭上不停地叩頭道:“皇上你可找對人了,我死而無憾啊!”劉盈默立無聲,一室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