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期:2010-04-1810:40:26二、王莽傳說不得不說,淳于長是真正有幾把刷子的人,而且還不止兩把。他腿勤嘴滑,臉皮特厚,厚到無恥的那種。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正是靠著那不要臉的功夫,淳于長該有的他全都有了。比如侯爵,美女,錢財,樣樣齊全,如假包換。

因為後臺硬,關係鐵,漢朝的貴戚公卿有事沒事,總愛到淳于長那裡坐坐。來了就要送禮,拉拉關係。淳于長來者不拒,大小通吃,於是不久便成了漢朝富豪。富到什麼程度,很謙虛的說就是一般一般,天下第三。

每當小人被寵,總有人狂噴口水,說皇帝眼睛長到股上去了,不然為什麼連個小人君子都分不清。要麼就是罵小人可惡,拍馬逢,亂了皇帝視聽,擾國擾民,罪該萬死。

這些罵孃的,個個心態複雜,不必一一研究。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這些多數是被排除在利益圈外的人。圈外看圈內,手短眼紅,發個牢騷,也是正常之舉。

事實上,皇帝寵幸也是個稀缺動物。這主要還是當寵幸,是一個相當複雜和高難度的技術活。所謂伴君如伴虎,稍微不小心都不知道是怎麼死的。凡是能夠把皇帝玩於手心,哄得團團轉的,僅從技術的角度看,你還不得不佩服他們。

對當寵幸的人來說,除了技術過硬,機遇這東西也是相當重要的。王太后和趙飛燕冷戰一年後,最後終於承認她是漢朝皇后,在那一年多時間裡,淳于長跑上跑下,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備受劉驁欣賞。

這只是其一。王太后把張放趕出長安後,劉驁便沒有了一起開宴會狂歡的玩友。然而,淳于長卻主動告訴劉驁,走了張放,還有我淳于長。有哥們我陪你玩,總不會讓你敗興的。於是倆人一拍即合,湊成新組合酒友。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淳于長無論軟件硬件,都相當優秀。下一任的大司馬,如果沒出意外,肯定就是他的了。

劉驁是這樣想的,趙飛燕是這樣想的,王太后是這樣想的,王也是這樣想的,甚至連長安門外掃大街的大媽,可能都認為,這回淳于長是走了紅運,他想不升天,都有點難。

但是,誰也沒想到,在淳于長的背後,有一隻陰冷的眼睛,正在盯著他的一舉一動。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如果說淳于長是螳螂,那麼站在他後面的,卻不是黃雀,而是一隻兇狠的狼。

這隻狼的名字,就叫王莽。

秦末動亂前,當時還是泗水亭亭長的劉邦,押著一幫囚犯前往咸陽。還沒出發多久,囚犯跑了大數,只剩下了十餘人。有天晚上劉邦乘著喝醉,將剩下的全部放了,說各自奔命吧。沒想到剩下的勞改犯卻對他說:“天高地遠的也不知道跑哪裡去,不如跟著大哥您混一場吧。”最後劉邦決定,帶著他們亡碭山去。

就在亡路上,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有一隻白蛇橫跨路上,沒人敢過去。劉邦乘著醉意,揮劍斬蛇。斬完之後,沒跑幾步就呼呼大睡了。後來,後面的人趕上來說,看見一老大媽在路邊哭,說赤帝子斬了白帝子,白帝子就是她的兒子。

眾人皆叫神奇,想問個明白。然而老大媽一說完,呼的化一縷煙跑了。

在世界文化史上,許多傳說都不是人們吃飽無聊,編織出來哄人好玩的故事。我認為,沒有文化的傳說,其就像一個沒有思想的人,永遠是走不了多遠的。在諸多富有文化意義的傳說裡,都隱藏著某種神奇的密碼。只要破譯了這個密碼,我們就可以還原傳說背後的真相。

那麼,高祖劉邦斬白蛇的文化象徵意義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我在第一部書裡就已經推理過了。在這裡,我簡單地說,所謂白帝子,就是秦始皇,所謂赤帝子,就是劉邦。赤帝子斬白帝子,就是為劉邦推翻秦朝進行合理的造勢。

我相信,這個傳說的傳翻,肯定是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如果劉邦起義失敗,那歷史會賦於他另外一種傳說。

然而,有時傳說也像河,越往下,越是豐滿。高祖斬白蛇的傳說,到了後來,竟然又被加工成另外一幅模樣。大約的意思是這樣的:當時劉邦斬白蛇時,白蛇就警告他,如果你斬我頭,我就亂你頭,斬我尾,我就亂你尾。劉邦卻說,我不斬你頭,也不斬你尾,就從中間斬你成兩段。

兩百年後,白蛇投胎復仇來了,將四百年的漢朝斬成兩半,一半是西漢,一半是東漢。斬斷漢朝的人,就是王莽。據說,王莽就是白蛇的化身。

胡扯,純粹的胡扯。這種純屬後人牽強附會的胡扯,只想說明一個問題:歷史充滿著宿命。如果不是宿命,那怎麼解釋四百年的漢朝,偏偏在二百年發生了裂變,而不是在一百五十年,或者是三百年處?

世間萬事萬物,沒辦法解釋的,都歸於宿命。於是,宿命成了這是人類彌補無知的最好的藉口。在這裡,我願做一個簡單的分析,破解漢朝於二百年處斷裂之謎。

偉大的物理學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都是由量變到質變。量變的過程,就是能量不斷聚集的過程。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看漢朝的三股勢力,是怎麼進行歷史博弈,最後徹底白熱化的。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深刻地知道諸侯王勢力強大,將來可能會綁架漢朝。於是,為了掃除這個後顧之憂,他揮舉長劍,進行了一翻血的清洗,將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力量全部清局。

這樣,漢朝基本走向正軌。於是在漢朝內部,形成了幾股力量的制衡,分別是:皇家、外戚、儒士。呂雉上臺,皇家權力差點淪為外戚之手。虧了陳平和周等人,撥亂反正,劉恆進入長安主政,漢朝又步上正軌。

儘管如此,外戚力量仍然不被皇家引以為戒。從劉恆一直到劉驁,外戚力量就像是被加熱的空氣,在權力的舞臺上越來越活躍,越來越膨脹。給外戚權力名份,披甲上陣的皇帝,則是漢武大帝劉徹。竇嬰,田蚡等等,一個比一個牛。

而漢武大帝生前,之於對儒士力量的不信任,又發明出了大司馬這個職位,企圖以此制衡儒士力量,穩固皇家權力。劉徹這招,的確管用,扼住了儒士力量的咽喉,然而權力平衡卻被徹底打破了。

或許劉徹認為,這樣就好。因為外戚力量無論如何囂張,他們的命都被皇家捏在手裡。皇家一發力,外戚就肯定馬上就死翹翹。

道理是沒錯的。在劉病已之前,漢朝皇帝都是強勢人物,外戚力量都不敢亂動。然而到了劉奭時代,一切都變了。劉奭軟弱,無論是外戚還是儒士,都無法掌控,甚至還冒出第四股力量——以石顯為代表的宦官力量。

潘多拉的盒子裡,裝的都是妖魔鬼怪。當外力還能壓住這個盒子的時候,妖魔鬼怪就休想出來興風作。如果外力不足,那就擋都擋不住了。劉奭從劉病已手裡接過那盒子,卻無法發力壓住盒子裡的妖怪。

到了劉驁,更為荒謬。既然都壓不住了,那就放出來與魔共舞吧。於是乎,漢朝外戚就像一夜之間,收了天地之華,力量暴增。兩百年來年的漢朝外戚力量,終於在王莽為代表的外戚身上,得到了徹底的釋放和爆發。

到了這裡,可以總結出一條:外戚奪權是歷史的必然,而不是歷史的宿命。而時間段,不過是一個偶合罷了。

基於這個觀點,我再補充一句:歷史政治傳說,往往都是對歷史搏弈結果的一種變相闡釋,或者是一種補充說明。所以說,王莽不是傳說的結果,傳說才是他故事的延續。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