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海量小说,在【烏雲看書

看著神出鬼沒的楚軍,劉邦無奈了,英布也傻掉了。儘管楚軍破壞糧道的招術是英布第一個實踐的,但是你叫英布去守,卻是永遠也守不住的。因為這是一條欣長的糧道,你沒有絕對兵力,本就無法阻擋對方的偷襲。

英布總算明白當初章邯的苦衷,那麼長的一條通道,總是難守易攻,章邯二十幾萬軍隊都搞不定,你劉邦這點殘兵敗將,又如何抵得住項羽的攻擊呢?

劉邦再次陷入絕境,沒有糧食,兵力再多,負擔只會越大。糧食問題成了困擾劉邦的重大問題,然而劉邦馬上又找到了解決辦法,這個辦法就是通知蕭何。

蕭何主管糧食供給,不找你找誰去?於是,劉邦屢屢向遠在關中的蕭何呼救。這一幕彷彿西遊記中孫悟空呼喚土地公,果然,劉邦一呼喊,蕭何就隨時隨地響應的土地公,只見他又帶著一幫村夫野民,扶著糧食救濟劉邦來了。

天下多好的糧倉都不如蕭何好。糧倉是死的,而蕭何是活的,只要有蕭何出現的地方,漢軍就不愁缺衣短食。但是,千萬別以為蕭何盡職盡責,保持漢軍糧道不絕,就以為劉邦對蕭何十分放心地託大事,行國體。錯了,其實,蕭何一直處在劉邦的監視和控制之下。

劉邦監視蕭何的工具就是使者,劉邦不管在滎陽多麼手忙腳亂,他總是不忘派使者回關中向蕭何問好及聽取彙報工作。面對這一切,蕭何想都沒想到自己正被劉邦的特務盯得死死的,而他身邊卻有人看出了劉邦的表演和把戲。

這個謀客人稱鮑生,當然了,這是一位只留姓不留名的讀書人。鮑生對蕭何說道:“蕭丞相,你最近要特別小心點,你的麻煩來了。”蕭何:什麼麻煩?

鮑生:漢王整月在外風餐宿,你卻在大後方高枕無憂,他又經常派使者回來問三問四,他肯定是懷疑你了。

蕭何頓然醒悟:我還真以為漢王真心關心促進後方大生產呢,你說現在怎麼辦?

鮑生:丞相莫急,天生滋事,必有解法。如果你能夠把蕭家那些能徵好戰的兄弟及親戚全部派上戰場,我相信漢王肯定對你倍加信任。

鮑生好計策,蕭何立即發動三叔六爺,反正是所有能夠還能扛得起鋤頭,拿得起盾牌的通通都被他派上戰場。

於是,隨著蕭何的到來,劉邦不但解除糧食之困,又收了蕭何送來的一支四不象的雜牌軍隊。軍隊像什麼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蕭何一翻苦心終於動了劉邦。劉邦領到蕭何的糧食和軍隊後,果然心情大悅,終於放下一顆心讓蕭何留在關中,繼續做好後衛防護工作。

現在,蕭何之憂暫時先放下了,劉邦終於要騰出雙手全力對付項羽。

劉邦問酈食其:“項羽如此兇猛,如何才把他的氣勢壓下去?”只見酈食其對劉邦建議道:以前商湯討伐夏桀,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時,都是各自把自己後裔封到各自的土地去。現在秦國崩潰,天下四分五裂,如果大王您捨得封六國之後,那麼六國國王和百姓肯定很你的大恩大德,他們自然就會聽從您的調遣征伐西楚,那麼項羽必敗。

其實,酈食其此翻計策不是多麼新鮮的玩藝了,范增曾對項梁說過這話,張耳和陳餘也曾對陳勝建議過,也正因為如此,後來才有義帝和趙王歇的悲劇。但是請注意,無論何種出的建議,第一個使用的人,我們稱之為天才,第二個人使用的人,我們稱之為庸才,第二個使用的人,我們卻稱之為蠢才!

所有的意見是否正確可行,並不在於意見本身,而在於意見所處的歷史環境和歷史時間。我們可以不把酈食其歸為蠢才,但他這個意見卻是實實在在的愚見,因為酈食其他忽略了一個問題,時代已經變了,封諸納相收買人心的法寶將不再靈光了。

但是,劉邦泡妞及耍賴還可以,哪有眼光看出如此破綻。劉邦稱讚酈食其英明,並當即命令屬下刻印分發諸侯。

善長聽取意見是沒錯的,但是一味地聽取別人意見,這不叫智者,而叫蠢豬了。不幸中的大幸是,當劉邦準備依酈食其這計行事時,這時天才張良出現了。

劉邦正在吃飯,張良恰好有事找他。劉邦一看到張良,無不得意地說道:“子房啊,有個牛人給我出了一招對付項羽的好辦法,我覺得很是不錯哦。”張良一笑,好事嘛,請大王告訴我是什麼好辦法,讓我也學習學習。

於是,劉邦把酈食其說的那套話告訴張良,說完,他又得意洋洋地問道:“怎麼樣,是不是很不錯呀?”真是不說不打緊,一說張良馬上焦急地跳起來:“這是誰教你的,哪果你用這個計策,我保證你馬上完蛋。”劉邦不相信地看著張良:“不會吧,你說這計策哪裡不好了?”張良:“你把你手中的筷子借我用一下,我給你比劃比劃。”這是歷史上一堂生動而有趣的軍事理論課。筷子是教鞭,飯桌是黑板;劉邦是學生,張良是老師。張良從八個方面全盤否定酈食其的謀略,我們不必一一舉出,只舉一點就可讓酈食其和劉邦說不出來話:彭城的教訓還不夠嗎,實踐證明,諸侯全是些東風一吹就向一邊倒的牆頭草,如今楚強漢弱,他們憑什麼聽你調遣,到時他們不但收了你的封信,還嘲笑你自不量力,漢軍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張良一席話像一道閃電,劃過了昏暗的大海照亮了劉邦的眼睛,讓劉邦這個舵手,一下子就望見了前方一觸即毀的暗礁。

劉邦驚訝張開大嘴,半天說不出話來。突然,劉邦把還沒來及嚥下的米飯全吐出來,跳起來罵道:“酈食其這個豎儒,差點壞了我的大事!”劉邦當即命令屬下,趕快把刻好的諸侯印通通毀掉。

劉邦主持的這場謀士pk大賽,劉邦和張良都贏了。劉邦腳氣臭,但是手氣相當不錯,他不但贏得了張良,還贏得了教訓,從張良這堂經典軍中理論課中,他學到了一個新名詞:與時俱進。

酈食其是縱橫家,張良是兵家,縱橫家偏向理論構築的完美,兵家卻偏重於實踐收益的現實。酈食其之所以輸,正輸在觀念落後,不切實際,這正是所有書呆子所容易犯下的彌天大錯。而張良之所以贏,是贏在了對現實深刻剖析,他的觀念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與時俱進只是一個象的表述,其實一切戰爭的較量,首先是戰爭之道的較量。所謂戰爭之道,其含義極廣,如果從古代戰爭學角度講,主要有三大要素組成:一是形,二是勢,三是情。所謂形,指的是對形勢發展的判斷;所謂勢,就是對時勢採取的應付措施;所謂情,是面對戰爭所產生的心理反應。

綜合以上三要素,一場戰爭要想取得勝利,第一,判斷和決策一定要正確;第二,一定要有應付時態快速的靈活多變可行的措施;第三,對戰爭要有奮發向上和堅持不懈的的鬥志。

酈食其的錯誤正在於,他對時態發展判斷錯誤,及應對現實所持的措施僵硬落伍。就讓我們拿陳勝的例子來分析吧。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