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海龍宮金佛釋心經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海龍宮金佛釋心經武佛寺悟空歸聖體上一回書說到:如來佛說出了一席話,令悟空和法僧他們十分地震驚,非常地遺憾。那麼,如來是怎麼說的呢?他是這麼說的:“法僧,拜佛求經這裡有個俗家都知道的規矩,那就是必須登我大雷音寺擊鼓三聲,還要行九拜之禮方可許得。雖然本佛已收到你的見面禮,可這裡是西海龍宮,並非佛門聖地,故而本佛不能依律令你們金裟披身。”悟空一聽立刻急紅了臉,他忙起上半身懇求道“佛祖,弟子奉菩薩之命護佑法僧他們求取真經,一路上雖然沒有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那麼多挫折,可他們都是誠心誠意、一心向佛的,希望佛祖開開恩,加封些名號給他們,這樣他們也沒枉此一遭。”如來搖了搖頭說道:“佛門是講修緣的,法僧雖然是佛門弟子,可他基尚淺,若要本佛封他個名號,則需他隱居深山,鑄得蓮花九鼎方能成其正果。”悟空又接道:“法僧號稱九鼎天師,鑄鼎是他最拿手的本事,要想修得正果,當然只待時,可梵通和海通兩個也是佛門弟子,他們都是法僧天師的徒弟,難道佛祖會忍心讓他們倆個空來空往?”

“是啊,俺法號叫做梵通,提起這個法號還是觀音菩薩親賜的呢!俺老鱉當年在三藏取經的時候就曾馱過他們渡河,若論修行,那也不止幾百年了。俺老鱉願在佛祖金蓮之下,哪怕做個香童都成。”

“呵…呵…”如來笑了一聲說道:“梵通,你和海通都剛入我佛門不久,若說還俗還尚且未晚。你們都知道佛門有清規戒律,本佛擔心你們凡心未泯反受拘束,實心難忍。”悟空連忙擺著手搶過話說道:“不公平,不公平!俺老…”悟空說到這自覺失語,忙改口道:“弟子以為,梵通和海通他們倆個雖然這一路上沒有經歷什麼大災大難,可他們也是和我們一起風雨同舟,一路上百般辛苦才到了這裡來的。佛祖若嫌他們基不深,不給他們封號也就罷了,為何還要將他們逐出佛門?這實在於理不通,俺…俺不是替他們倆個叫屈,只是實在想不明白。”如來面一正道:“悟空,你且旁跪在側。這次你護佑法僧一行奔波而來,功勞不小,若想讓本佛還你個金身,就稍休言語,聽本佛如何安排。”悟空聞聽,只好挪了挪身子,跪到一旁。

就聽如來說道:“本佛之所以借西海貴府來你們,是對你們已有安排。西海龍王曾三次登大雷音寺拜我入佛門,本佛都沒有應允。今本佛早在西海龍王這裡給你們求了情,現在本佛代西海龍王封兩個神職給你們,故而才令你們迴歸凡俗。”

“海通願聽佛祖差遣!”郭遠叩首道。

“你可要聽真,不是本佛有何神職要派,而是代龍王封你海神之職。龍王已報請玉帝,求得詔書,故海神一職,你當謝龍王和玉帝才對。”如來微笑著說道。

郭遠一聽,忙移步走下蓮臺,跪在西海龍王面前行三叩之禮。

“梵通——”如來繼續說道:“本佛知道你曾棲身東海為伍,在東海龍王那裡是個不錯的驍將,又有神叉護身,故而玉帝已封你為神通大將軍,升為天將,入天宮為用,還不快去叩謝西海龍王?”神鱉走下蓮臺,卻又跪在瞭如來佛的膝下說道:“俺老鱉去當天將可以,可俺決不離開佛門,即便是做了神仙,俺也想稱作梵通大仙。”如來遲疑了一下,將頭轉向西海龍王。

還沒等西海龍王開口,悟空先聲說道:“到天宮做個佛門大將軍也未嘗不可,俺知道天宮中有幾個出了名的天將,他們都是清虛門派的弟子,像什麼…楊戩、托塔天王,還有一個會踩風火輪的娃娃名叫哪吒。對了,那個煉丹的老藥師人稱太上老君的,俺看他的丹房裡頭陰陽八卦貼得到處都是,大概他也是個老道。”西海龍王接話道:“小神深知玉帝是個喜納賢才之人,雖然神鱉他並沒有什麼高超的武功,可小神從兄長敖廣那裡知道,神鱉其實是個既樂於效忠,且又老實厚道的人,相信玉帝一定會對他善為其用的。”神鱉道:“俺老鱉確實沒什麼本事,更上不了天,俺看俺還是謝佛祖和玉帝的好意,俺回老鱉灣照樣吃齋唸佛,做個好和尚。”

“呵…呵…”如來笑道:“梵通,本佛願收你留在佛門,至於登天之事,西海龍王自然會有辦法將你送上天的。”神鱉聞聽趕緊衝如來叩頭,又起身向龍王作揖。

“好了——本佛替西海龍王分封已畢。”如來釋然道:“法僧,你且接了竹杖,隨本佛前往大雷音寺。”法僧走到西海龍王面前接過寶杖,卻又跪回到如來身前將寶杖高舉過頂說道:“佛祖,弟子在則天聖皇手中接過寶圖之時承蒙聖皇託囑,務要取回《正心經》三部,以匡政業,治世安民。萬望佛祖隆恩,賜弟子三部正經,否則弟子將無顏留在世上。”

“呵…呵…”如來緩緩說道:“法僧,不是本佛不開顏面,而是我大雷音寺並無三部正經可傳,況且,你在途中已經取得三部正經,為何還尚不自悟,苦苦追討啊?”法僧將竹杖置於地上,他手捂口無限委屈地說道:“佛祖,弟子一路上與大聖和兩位徒弟朝夕相處,寸步未離,這《正心經》弟子從未得見,且有旁人為證,弟子不敢誑語。”如來面一正凜然道:“本佛知你取得三部正經,正是有旁人為證。所謂《正心經》三部,其實只有三句話,其一言曰仁信乃善。想當初方舟出海之始,你不肯聽信艄公之良言,一意孤行,導致方舟觸礁解體,不僅隕了船上近百人命,更毀了你的前程,若不是菩薩她將足下金蓮化作神舟助你乘行,何來今?”

“弟子之過,大可逆天。”法僧忙磕頭道。

“此為其一…”如來繼續說道:“其二,在骷髏島你被那紅顏女子所惑,險些喪生刀下,又連累郭遠與你受難,多虧悟空和梵通搭救及時方免得一死,此為見,乃失固者也。”法僧聞此,疾疾作揖,不敢吭聲。

“其三…”如來又道:“在凌陽城你見愛人家珠器,以至於忘形至此,將寶杖遺失,此為因利而失節,故曰因小失大,體態忘度是也。此三者一為失信,二為失持,三為失度,乃處事之戒也,故為正心三經。”法僧窘得面蒼白,他頭也不敢抬,口中諾諾道:“弟子愧對佛門,願隨佛祖前往大雷音寺行達摩之禮,此後隱居深山,專心造鼎。”悟空笑道:“原來三部正經就是這麼短短的三句話!法僧啊法僧,你號稱九鼎天師,想不到你取經取出個笑話,叫做三不正經好了。”如來眉頭一皺,語氣威嚴地說道:“悟空,你已修道成佛,為何如此不拘言笑?這若是在大雷音寺達摩禮前有十八羅漢在側,又豈能容你?”悟空忙擺著手說道:“罷了,罷了,俺知道錯就是了。”接著,悟空又走上前行了個禮問道:“弟子這次取經雖然行程未然,不知佛祖能否賞咱個正果?”如來點點頭說道:“只此一程,你的功勞非小,本佛當還個金身給你。”悟空邊作揖邊說道:“佛祖洪恩浩蕩,其實金身不金身的俺也不在乎,只要不教俺回五佛寺面壁就罷。”如來看了看悟空和悅道:“悟空,本佛知你身形難拘,若在達摩提下你又不能定座,故而還你個金身,度你到聖武神寺去受受香火。”

“聖武神寺?”悟空撓了撓頭不解道:“佛祖怕不是把五佛寺更了名來軟俺吧?”如來搖了搖頭說道:“聖武神寺與五佛寺相去甚遠。這次,本佛的初衷又有了更改。記得上次本佛在賜你金身之時又封你為鬥戰聖佛,只是這一字之差竟令你鬥志不已,又心懷舊恨,巧遇間被你打死了哮天犬,觸犯了生殺戒條故而才剝去了你的金身,被罰在五佛寺面壁思過。今本佛不得不給你再改一字,更為聖鬥佛。”悟空聽了直襬手說道:“鬥戰佛?聖鬥佛?俺看這一字之差也差不了多少,只要俺以後不再妄開殺戒也就是了,何必要再尋個聖武寺?”如來耐心地說道:“去聖武寺並非是要管束於你,在五佛寺你有五大神佛看管,不是還被你脫身出竅神遊四方了嗎?本佛今要告訴你,這聖武之說倒還有個來由:只因當初唐太宗李世民曾被少林寺武僧所救,故而當唐太宗統政之後,少林寺名耀四方,一時間天下僧寺紛紛效仿少林習武之風,一則強身,二則護寺。本佛曾與彌勒調侃,言其腹沃而多脂,雖神態可掬,實固坐而失勞之故也。”悟空聽到這接話道:“俺懂了,俺懂了!習武是為強身,身強方能護院,為正義而戰,這才叫做聖戰。”如來微微一點頭道:“所以本佛派你去聖武寺受香,一來可以使金佛生輝,再者可以使聖武之德發揚光大,豈不勝過在五佛寺面壁?”悟空合掌一鞠躬高聲叫道:“佛祖不必再說,俺懂了,這回俺真的懂了。俺這就去聖武寺受香,頤養萬年。”

“哈…哈…”這笑聲迴盪在水晶宮中,彷彿就要衝破這層層的碧海,一直擴散到九霄雲外…

各位:《神舟西下》的故事就算到此結束,以下的事咱不再多說,如果這個故事大家還覺得有些謎疑未解,相信在今後的故事情節中大家會找到一些答案,只是因為一點細枝末節的東西都穿在了部分的章節之中。說書這個東西就是要揀大的說,芝麻粒大小的東西是不值得擺出來的,所以如果大家還有什麼沒聽懂的地方,請大家見諒。

要說咱好歹也在這世上活了八十多歲,這眼神怎麼樣咱就不說了,關鍵是記還不錯,腦子也不糊塗,吃飯差點兒,可咱好喝酒,常言說酒是糧食的華,俺看這話一點沒錯,所以在這部書裡頭,有好些主人公都好這口,尤其是那個糊塗仙更是嗜酒如命。當然人家喝的是天上的美酒,那是玉瓊漿,最最上品的,那就數吳剛在月宮釀的新月桂花酒。不過,話要是說回來,人間這酒也分三六九等,我老瞎子不挑好的,惟獨一樣,只喝純梁釀造的。現在市場上不是假酒成風麼?我老瞎子就練就了這麼個本事,這酒是不是純梁釀造的,俺一沾口就嘗得出來,不像某些人喝酒,真假不分,聽說還有把眼睛喝瞎的,我老瞎子說話直腸子,要我說你喝瞎了眼活該!一瓶北京二鍋頭有賣四塊錢的麼?一瓶正宗的五糧百八十的能賣給你?叫我說你這人就是貪便宜,咋不喝死你呢?喝死了也省得你老伴跟著你天天受罪。

好了,這人我就不多說了,咱再說說眼巴前的。聽說某人也不知道在哪個朋友那裡喝了哪路的好酒,這進了肚又竄到哪兒去了咱也不知道,反正是回到家就打媳婦…

我剛說到這,下邊就有人接話:八爺,咱不帶這麼聽了風就是雨的,您這是打哪兒聽說的?別盡聽她們娘們家家的糊嘞嘞。我那天是在二癩子家喝了點酒,可我也沒打我媳婦呀?咱倆只是拌了兩句嘴,不信你問問大夥,我在家是出了名的四把手,老婆孩子外帶一條狗,我在家排四把手。在我們家裡頭,咱這地位還不如一條狗呢!您說我敢打她啊,那還不造翻天了?

我聽到這一拍驚堂木說道:好了,閒言少敘,趁現在還有點時間,咱再把下面的故事給大家嘮扯嘮扯。

剛才咱講的這個結局叫做《神舟西下》,這只是大故事當中的一個小故事。提起這個大故事,大家也都知道,其實說的是衛“復國興周”一段野史,也可以說是一段神話傳說,咱現在就接著這個話題繼續往下講。

話說大周皇帝武則天送走了法僧一行前往西天,滿指望他們能駕方舟早奏凱旋,取回三部正經,以安天下,哪知道自打法僧他們走了之後,一連數月一直都杳無音訊。到後來又見萊州府縣衙傳來奏摺,說在老鱉灣沿海一帶有人發現了一又壯又碩的桅杆,上面刻著四個字“神風以遠”因為這四個字是武則天親自題寫的,她篤信方舟和法僧已經被淹沒在了茫茫大海之中,這《正心經》從此也就只能是望洋興嘆,化作了一堆堆的泡影。這樣反使得她更加地認知到了執政的艱難與坎坷,自己心建立的大周國一不小心也會如同這方舟一樣,被噩所傾覆,甚至連那寄託祈願的桅杆都不會留下。

這話懂點歷史的也都該知道:當時是封建社會,在那個時代,女人是從屬,是處在被支配地位的,就連說話的權利都沒有,更不用說掌政執政了。雖然武則天立九鼎以信天下,可週邊仍是反疊起,叫罵連天。幸虧朝中的這些文武,因為在武則天臨政之前,宮中就傳言這個武媚娘有真龍附身,這在當時那個年代,誰敢不信?加之武則天勤政親賢又處事果斷,因此上朝中的文武百官還都算盡忠效力,每每出兵鎮邊,也都能傳回捷報。

公元705年,也就是武則天掌政的第十五個年頭,這時候武則天已經是八十二高齡的老人了,雖然四方仍有刀戈滋事,但整個大周國還算是江山穩固,泰若磐石。

這一,武則天罷了早朝回到書房正在伏案翻看奏摺,忽覺一陣倦意湧上身來,她便以手託著額頭冥神小憩了一下,就在這個時候,她忽覺眼前紅光一閃,一團烈焰撲面而起…

好傢伙!這才引出一段“武則天趕香夜宿寺,聖神皇復周又歸唐”的故事。

知下文,咱們明天再說。

王本書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