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立大志棄文從武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立大志棄文從武逐匈寇義勇當先書接上回:話說岳和一家人回到下窪村,他們四處尋找也沒找出可以開墾的地,只得在依山的一個平坦處,搭建了間草房,臨時先暫住下來。

改天,嶽和懷揣著縣衙贈送的一百五十錢銀子,到縣城賣了些常所需的用具,這一家三口在山腳下就算是過開了子。可是,官府發放的米糧又豈能維持長久?剛巧隔山就是武家幫,這個村子有家財主正好有地出租,嶽和養家心切,於是就跟這財主家簽了地契,從此淪為了佃戶。

一晃七年過去,嶽和他們一家人也已經遷居到了武家幫。秀娘見岳飛這孩子一天天長大了起來,人也活潑可愛,秀娘便開始教飛兒習字。沒想到飛兒這孩子不僅聰明,又勤奮好學,可岳家由於家貧,買不起紙張筆墨,於是秀娘就想了個辦法。她了個竹蓖,盛滿細沙,做成了個沙盤,這樣拂去抹平,可以反覆地練字。

又過了三年,岳飛已滿十歲。秀娘覺得飛兒他是個好苗子,便有意想給他請個先生,這樣將來若科舉進第,也好有番作為。

話說秀娘把自己的想法跟丈夫嶽和一商量,嶽和卻緊鎖愁眉說道:“這兩年光景甚差,打下的穀子連地租都不夠,我們現今還在吃欠糧,哪裡會有餘錢去請先生?”秀娘望著門外蹲在沙盤前寫字的飛兒,不淚出雙行。

嶽和“唉”了一聲說道:“要不這樣,我看財主家的書架上藏書倒是不少,明我便跟財主討借一些,哪怕再加點租子也都划算。我閒時再找份零工,積點現錢,這樣以後也好替飛兒他請個先生。”就這樣,嶽和他一邊務農,一邊又四處打工,五年又很快過去。

這一,嶽和夫婦將飛兒叫到跟前說道:“我兒自顧習書,雖勤勉善學,但若不從師,終難成器。故而父母多年積攢了些銀子,明你可到縣城去尋個先生。”令人沒想到的是,飛兒他自長大以來,第一次表現出了不馴。只見他堅定地搖了搖頭說道:“不,孩兒不從師,但願去縣城尋一把好槍。”秀娘聞聽立刻怒道:“飛兒如何不知父母甘苦,怎竟說出這樣話來?”岳飛一臉認真地說道:“孃親、爹爹,語云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孩兒從武,亦可報效國家。”這時,嶽和一跺腳,他指著案頭的書說道:“為父因你憑閱,家中少食了多少米糧?你習書若渴,為父也不辭勞苦。眼看你也已成年,若不加勉,這豈不前功盡棄?”岳飛耐心的解釋道:“爹爹,孩兒自認為詩書禮儀均已讀過,若習文兼尚武,這豈不文武雙全?”岳飛這一句話說得令父親嶽和口啞。其實嶽和知道飛兒他自幼便和同村的一個叫做周侗的豪人學。如果飛兒他張口說是要買弓,嶽和倒能理解,可是想不到飛兒開口便說是要買槍,這倒教嶽和倍意外。因為飛兒這孩子從小一向懂事,嶽和本想一絕飛兒此念,但一時又找不出合適的理由出來。正在無奈之際,就聽秀娘說道:“我兒尋槍須得文武雙兼,你若能寫出篇像樣的詩文出來,你父他必能允你一杆好槍。”秀娘她是怎想的呢?岳飛從武,她這個作孃的自然也是不太願意的,她之所以要岳飛寫詩文,就是想給飛兒出上一課,教他知難而退也就罷了。

沒想到第二天一早,岳飛竟將一詩一文寫滿一紙,到了父母手中。

秀娘雖是個識文斷字之人,可對於詩文來說卻是一竅不通。嶽和更是個大字不識的莊家漢子,這一篇詩文在他看來就像是一窩螞蟻,密壓壓沒個頭緒。最後還是秀娘有了主意,她將詩文捲成一卷給嶽和說道:“我們家地主他藏書頗豐,想必是個有學問的人,不如你請他評閱一下,便知深淺。”嶽和將紙筒往懷中一放笑道:“虧娘子聰明,其實閒談中我便知他是個休官隱居之人,必然才學過人。”就在當天,嶽和便把岳飛所書的詩文給了地主評閱。地主看過了之後先是一皺眉,然後問道:“這些詩文是從何而得?”嶽和趕緊應道:“此乃我家犬子所寫。”地主點了點頭又問:“你平裡借書都是為他所讀?”嶽和一躬接道:“正是!我家犬子自幼喜讀,不知他今之文章怎樣?”地主將詩文又重新捲起給嶽和說道:“依老夫看來,你兒他有此文章,將來不敢說金科高中,但在本縣做個舉子還是毫無問題的。”地主說著話又用手拍了拍嶽和的肩膀說道:“你兒他詩文具佳,相信將來必是能食官奉之人。待它年科考,可叫你兒他前去應試,若能得中,何用為他人傭耕?”嶽和一聽他欣喜過望,到了晚上他回到家中,剛一進門,竟發現門旁戳著一杆嶄新的銀槍。

嶽和回家這一路上是滿懷夢想,這回一下子就都化作了泡影。他氣生生走到裡屋見了秀娘便問道:“娘子為何如此寵溺飛兒?不是說好了憑詩文之優劣才能買槍的麼?”嶽和這一句話說得秀娘也沒了頭腦,她想了一下,急忙從櫃中取出個包裹,伸手在裡邊又摸出個布囊,她倒出銀子數了一遍說道:“這都是家中所存,並未失少,他爹此話緣何說起?”嶽和看了看秀娘手中的銀子,他撓了撓頭說道:“是為夫錯怪了娘子!可不知飛兒他的銀槍又是從何而得?”等到了晚飯時間,只見岳飛頭汗如蒸般跑了回來,他一進門就抱過泥盆到院中去洗臉。

待岳飛再一進門,嶽和在門口劈頭問道:“飛兒,你的銀槍從何而來?”岳飛用袖子擦了一把臉顯得不經心地說道:“爹爹,孩兒今去了趟縣城,只賣了幾幅字,便換得一杆銀槍,而且尚有富餘。”岳飛說罷,又從懷中掏出幾顆碎銀,呈在掌心上。

這時,秀娘搶上前來,她一把將岳飛手中的碎銀打落在地,斥責道:“我兒怎竟如此不知羞恥?俗話說學好文武藝貨賣給國家,我們修文習武,當以禮義為先,家貧不能屈節,又豈有以文賣藝之理?”岳飛聞聽跪道:“孃親教誨,孩兒謹記了,後絕不敢再犯。”秀娘又將目光轉向嶽和問道:“我兒詩文地主他如何品評?”嶽和看了看岳飛,一笑道:“地主言說飛兒他憑此文才,將來必是能食官奉之人,讓我們對他細心栽培,以後若科舉應試,我們家從此便不必再為他人耕作。”秀娘聽了,他看了眼岳飛,又瞧了瞧門旁的那杆嶄亮的銀槍說道:“為娘允你棄文修武。不過,習武乃是為盡忠報國,不可倚強凌弱,更不可結草寇。”岳飛拜了一拜說道:“孩兒自當衛國為勇,護守一方國土,絕不敢落草為寇。”各位:說到這,咱再嘮一嘮岳飛的這杆銀槍。大家都知道岳飛手中的這杆銀槍是行如猛蛇,天下無敵,那麼,岳飛手中的這杆銀槍一定價值不菲,花多少錢買的呢?反過來。岳飛賣字又賣了多少錢呢?

其實大家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矇蔽。岳飛賣字總共也就不過半兩銀子,可是,岳飛的那杆銀槍又值多少錢呢?銀槍,顧名思義,槍頭是銀的,大概價值不菲,起碼從重量上來說,也不止一兩銀子吧?其實不然,所謂的銀槍其實槍頭並不是銀的,因為銀子太軟,不適合用作兵器。說實話,那時候的一杆銀槍其實就跟常用的犁耙鋤頭價格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兵器的槍頭是用冰鐵打造的,所以看起來白錚錚的耀眼,就跟亮銀一般。再就是槍桿,岳飛用的槍桿乃是用藤木修成的。因為藤木有一個好處就是軟中帶硬,硬中有軟,比較有柔,俗話說叫做寧彎不折。而且,如果在出槍之時顫動槍桿,那槍頭立刻就會變得形如梅花,難分虛實。這就是岳家槍的獨特之處,又有多少胡人葬身在這杆槍下,現在已經無計可數了。

話說在當時,金兵常常進犯中原,襲擾當地的百姓,因此岳飛便加入了鄉里自發成立的義勇軍,抗擊金軍。這支義勇軍其實人數並不算多,也就六七百人的樣子,可個個都武藝高強,英勇善戰,再加上他們都是本鄉本土之人,對地形環境都比較悉,因此上他們經常能以少勝多,使得金軍只能避開此地,繞道而行。

剛才有人就問了:岳飛不是跟周侗學的麼?怎麼又喜歡上了槍?他的槍法又是跟誰學的呢?這話,因為一直都沒機會說,這會兒,我老瞎子在這裡給大家補充兩句。

前邊咱提到過,岳飛從豪人周侗學,那麼“豪人”又是何意呢?周侗之所以人稱他“豪人”因為他不僅是弓箭的好,而且十八般武藝樣樣通,是個武藝非常高強的人,所以才被人稱作“豪人”岳飛跟周侗習武,剛開始周侗只教他技,後來又傳給岳飛一些拳腳功夫和刀法。許多事情往往彷彿都是天命所定,岳飛生來就喜歡槍,可師父周侗卻一直都不肯教。這裡其實也有個原由:因為岳飛從小學,而且是左右開弓,這樣就練就了一膀子的好力氣。大家知道,槍乃是十八般兵器之賊,說的是槍工於巧,於湛,使的是巧勁,能夠四兩撥千斤。反過來,槍屬於輕兵器,在力搏上就明顯吃虧,所以使槍的人要求技藝湛,利在速勝。從岳飛的條件來說,但凡有力氣的人都喜歡使重兵器,像刀、戟、斧、錘等等,這樣才能發揮出力量的優勢。所以師父周侗他只傳岳飛拳法和刀法,是有道理的,這叫做因材施教。可岳飛他卻偏偏愛上了槍,師父周侗也一直遲遲不肯教。

一次偶然的的機會,岳飛練罷了一套拳,蹲在一邊休息的時候,出於習慣,他順手拾起一在地上劃劃點點地練起字來,寫著寫著,他突然“筆”端懸空,漸漸飛舞起來。

師父周侗看見,走過來問道:“徒兒是在練字還是習武?”岳飛將木提在手上比劃了兩下說道:“師父,徒兒幼年便以沙盤練字,似乎覺得書法與槍法有雷同之處。”周侗往岳飛手上的木看了一眼,道:“說來聽聽?”岳飛用木在地上邊寫邊說道:“師父請看,槍法一如書法,也講究輕重緩急、虛實相濟,還要氣灌丹田,一呵而就。”周侗聞聽哈哈大笑道:“想不到我徒未學槍技竟能悟出槍法真諦,孺子可教也!”就這樣,師父周侗才拼自己年邁之餘力,悉心傳授岳飛一套槍法。岳飛憑藉自己書法之所悟,進行了承傳和光大,這就是後來名揚天下的岳家槍。

現在咱們再接著說故事。

話說當時金兵常常進犯中原,襲擾百姓,鄉里自發組成了一支義勇軍。一開始人數不多,也就是百八十人的樣子。儘管如此,由於他們都是本鄉本土之人,對於地形環境都比較悉,所以面對金軍卻總能以少勝多,屢屢奏捷,從而使鄉鄰百姓的財產免受了損失。就這樣,這支義勇軍的名聲越來越大,引得十里八村的義士紛紛來投,沒多久,義勇軍人數就猛增到了六七百人之多,岳飛也是在這個時候加入其中的。

雖然這支義勇軍能打善戰,聲威鶴立,令途經這裡的金軍不得不繞道而行。可由於當時的宋徽宗格軟弱,主張議和,所以各州府的官兵也只能駐軍防禦,皆不敢出兵與金軍鋒。這樣,義勇軍雖勇,可畢竟是孤軍作戰,無法遠征,再加上這麼多人的隊伍沒有朝廷的軍餉,只能靠附近的鄉紳濟糧來維持,何能長久?

果然僅兩年光景,義勇軍由於軍中缺糧難以為繼,以至於人心浮動,便開始陸續有人離去。

就在這個時候,岳飛的父母嶽和跟秀娘也在暗地裡商量。秀娘覺得,飛兒他加入義勇軍,這雖然是一件有利於鄉鄰百姓的義舉,可畢竟是群龍無首,又得不到朝廷的支持,註定不是長久之計。嶽和心想:如今飛兒他已經年整十九歲,該是給他說一門媳婦的時候了。趁著這幾年的收成好,家裡積存了不少現銀,不如趕緊蓋間房子,把婚事辦了,或許這個新媳婦能把飛兒的心收住,令他棄武從文,這樣將來若能治國安家,才能落得忠孝兩全。

各位:嶽和兩夫在準備給岳飛張羅婚事,這婚事定在何時,又娶的誰家之女?

這話,咱留作下回分解。

本首發於王

大家正在读